【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献寻踪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献寻踪

禅古寺经书抢救记:这是喇嘛们最宝贵的东西
  作者:记者 操秀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19 | 点击数:5727
 

玉树地震中文物受损严重
4月19日,武警官兵从禅古寺的废墟中抢救佛像。聂建江摄

  【图片说明】据青海省文物局通报,在玉树地震受灾区域中,众多文物受损严重,大量建筑倒塌,珍贵文物被埋。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寨嘉那嘛呢的佛塔、护法殿堂等附属建筑在地震中倒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结古寺有一座佛殿出现部分坍塌,受余震影响后结古寺基本倒塌,具体情况不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禅古寺在地震中全部倒塌,一些寺院僧人有伤亡。(图文来源:新华社)




  禅古寺经书抢救记

  早上9点半,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350名官兵来到距离玉树地震震中结古镇24公里的禅古村。这个村里有历史悠久的禅古寺和散落半山坡的10多户人家。30多位僧人和7位村民在4天前的地震中失去生命。

  来到禅古村时,眼前看到的是一片废墟,依稀还“幸存”的颜色鲜艳的寺庙和几顶绿色帐篷。据村民介绍,这里搜救伤亡人员的工作现在已经完成。“今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帮村民看看能不能抢救出一些财务,和寺庙里的东西。”二炮一位军官说道。

  此时,四川黑水民兵也已开始工作了,他们在为15岁的小喇嘛金巴塔次一家从废墟中挖掘生活用品和一些财物。在这个曾在2008年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集体的团队中,有90%是藏族人,这让他们和当地人的交流顺利多了。

  禅古村海拔4000米,在三四级的寒风下,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队员们的脸都被冻得通红。尽管都有高原搜救的经验,但队员们还是要大口喘气。

  青稞、棉被、柜子……金巴塔次家的生活用品慢慢被挖出来。“叫我怎么感谢你们好呢。”金巴塔次的父亲搓着双手,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反复说着。

  “这是我爷爷最喜欢的东西。”当几幅唐卡被挖掘出来时,金巴塔次哽咽着说道。他62岁的爷爷在地震中永远离开了。“当时我跟弟弟妹妹,还有爷爷都在屋子里,爷爷是为了让我们都跑出去才被砸在屋子里的。”此前不太愿意表露感情的男孩抱着唐卡和爷爷的照片终于忍不住哭了起来。

  与此同时,二炮的一个小组也在一个更高的山坡上挖掘禅古寺倒塌的一间宫殿。在一位来自西宁的志愿者翻译的帮助下,官兵们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所埋物品的位置。由于这些物品大都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物,官兵们只能小心翼翼地挖,有时甚至要用手去拨开断砖碎瓦。

  佛像、唐卡、千手观音像、经书……每挖出一件物品,寺里的小喇嘛就激动地跟大家介绍它的历史,尽管大家都听不懂。“他说他很激动,如果没有解放军的帮忙,他们自己怎么也找不回这些东西了,”翻译此时也很激动,“对于他们来说,这些经书就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了。”

  不知不觉已经是下午1点,官兵们的白口罩已经被沙尘染成灰黑色。滴水未进的官兵们在啃了几口压缩饼干后,又开始新的挖掘。而二炮另一组人马则在禅古寺的主殿忙碌着,他们甚至连压缩干粮都没吃一口。“没胃口,吃了几天的干粮了,也吃不下了。”他们说。

  “青海风,三点钟。”下午3点,风更大了,官兵们的背影在沙尘中更加模糊。

  此时,他们已经挖掘出1000多尊佛像,5000多卷经书和许多其他珍贵的文物。  (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青海玉树4月18日电)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0年04月19日 09:0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神奇的西莲寺 神秘的帐书信仰
下一条: ·玉树灾区文物损毁严重 《东仓大藏经》搬迁珍藏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王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