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一位“70后”民俗学者的清明情缘
  作者:记者 卢毅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7 | 点击数:5763
 

  

(图片来源:CFN学者档案)

 

  张勃,女,生于1972年,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山东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目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在皓首者居多的民俗学家队伍中,像她这样年轻中坚的存在,印证了民俗学研究和传统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后继有人,这令人欣慰。

  日前,本报记者约请张勃对清明文化进行解读。面对“为什么选择研究这个”的询问,她这样表示——

 

  “我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始于硕士毕业论文《寒食节起源研究》的写作。围绕着这个题目我翻阅了大量史料,也阅读了不少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学习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魅力,也逐渐了解了它们在我国传统社会和近现代社会的不同遭遇。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它们是如何起源的?在传承到今天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变化?其生成演变传统的动力机制是什么?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21世纪,政府和民间又应该如何对待那些已经明显式微的传统节日?作为民俗学者,我们有可能为传统节日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吗?”

  “所有这些问题都令我着迷,所以10年来我一直将个人的研究重心放在节日方面。博士论文选择了唐代节日研究,2007年出版了《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第一作者),2009年与三联书店合作出版了《节日中国丛书·清明》,发表的30余篇学术文章也多围绕着传统节日的起源展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国传统节日是一本大书,它关联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值得我们好好去阅读;中国历史上还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献,同样值得研究;而目前,在政府、民间组织等各种力量的促进下,中国传统节日正呈现迅速复兴之势,如何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幸福生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仍然愿意在节日研究方面付出自己的努力。”

  作为民俗学者,自己是怎样过清明节的呢?张勃说,近年来的清明节,她大多忙于参加各地的学术讨论和考察活动,“在学习和工作中度过”;而她的父亲2006年不幸去世,使她从个人和家庭层面上,对清明节意义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本报记者 卢毅然)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0-04-0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揭秘一代大家任乃强的传奇人生
下一条: ·[赛力克]《玛纳斯》史诗需要进一步加大抢救和保护力度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张勃]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张勃 孟令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思想渊源和历史逻辑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
·[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