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张鸿年:《列王纪研究》
  作者:张鸿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3 | 点击数:9480
 

  目录

一 文明古国伊朗
二 雅利安人早期神话传说——印度和伊朗的共同文化渊源
三 伊朗古代宗教琐罗亚斯德教
四 历史巨变——阿拉伯人入侵
1.萨珊王朝的倾覆
2.阿拉伯人统治下的伊朗
3.舒毕思潮
五 史诗《列王纪》的作者——伟大的诗人菲尔多西
六《列王纪》的素材
1.民间故事和文史典籍
2.菲尔多西的创造性劳动
七 《列王纪》内容介绍
八 《列王纪》的核心思想——向善的召唤
1.菲尔多西创作《列王纪》时的社会环境
2.《列王纪》是伊朗伊斯兰化前后社会之间的桥梁
九 史诗中神话人物形象所体现的三善思想
十 史诗中勇士故事和形象所体现的三善思想
1.史诗中主要勇士鲁斯塔姆
2.两位王子的震撼人心的悲剧
3.勇士故事中恶的代表人物
4.主张和平的土兰勇士形象
5.《列王纪》中的亚历山大传奇
十一 历史故事部分所体现的三善思想
1.王权神授和王位承传
2.明君形象是善的体现
3.国王和勇士的关系
十二 史诗中多姿多彩的妇女形象
十三 《列王纪》的艺术特色
1.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
2.史诗的抒情风格
3.描写战争的绚烂多彩的画卷
4.凝重如山流畅似水的语言
5.《列王纪》中的超自然因素
十四 诗人与伽兹尼王朝国王玛赫穆德的冲突
十五 《列王纪》与中国
1.《列王纪》中的中国
2.《列王纪》与《封神演义》
3.《列王纪》在中国的传播
十六 《列王纪》在伊朗和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附录1 《列王纪》中的王朝世系
附录2 《阿卜·曼苏尔王书序言》
附录3 一首所谓的菲尔多西的讽刺诗
附录4 本书作者拜谒诗人菲尔多西陵墓记
参考书目


  书摘

  一 文明古国伊朗

  伊朗是一个地处亚洲西部的文明古国。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古代伊朗的版图远比现代的伊朗大得多。波斯帝国古代是世界性大帝国,与亚非欧各主要民族有密切的关系,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伊朗的自然环境的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和北部被高山包围。北部是厄尔布尔士山,走向由西向东。西部为扎格罗斯山,走向是由北向南。伊朗中部是沙漠和盐沼地。全国最适于耕作的地区是厄尔布尔土山北坡以下地区,其次是在一些城市周围,如伊斯法罕、耶兹德与克尔曼等城市四周。

  伊朗人属雅利安族(Aryans)。据历史学家考证,雅利安人是栖居于中亚的游牧民族。大约在公元前两千纪初期,雅利安人开始迁徙。一支向西,进入欧洲。一支向东南,向东南的雅利安人又分两股。一部分向南,到达印度河流域,即印度人的先人。一支西进,进入高原地区(现称为伊朗高原),这就是伊朗人的先人。

  这支人到达伊朗边缘地带的住地,这一地区称为“伊朗维治”(Iranvich),意为“雅利安人后裔栖息之地”,大体相当于今花刺子模地区。随后,他们又逐渐南移,进至伊朗东部、中部和南部,直至地中海东岸大片领土。在与原各族居民长年融合与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关这支雅利安人迁徙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而坚实的基础。《列王纪》中早期神话故事就是伊朗人南进西迁过程中经历的写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户晓辉:《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
下一条: ·陈岗龙 张玉安 主编:《东方民间文学概论》
   相关链接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
·“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
·[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
·“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巴莫曲布嫫]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
·[巴莫曲布嫫]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丹珍草]《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李连荣]百年“格萨尔学”的发展历程·[阿地里·居玛吐尔地]“一带一路”与口头史诗的流布和传播
·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李粉华]亚瑟·哈图与《玛纳斯》史诗的英译
·[巴合多来提·木那孜力]《玛纳斯》的当代传承与史诗演述传统的发展走向·动画电视剧《英雄江格尔》:民族史诗迈入影像时代的新尝试
·博科娃:在世界诗歌日的致辞·2016年《中国史诗百部工程》子课题招标通知
·[诺布旺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呈现“史诗中国”·诺布旺丹:《艺人、文本和语境:文化批评视野下的格萨尔史诗传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