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陈明]东方文学研究的新收获──《东方民间文学概论》评介
  作者:陈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3 | 点击数:9530
 


《东方民间文学概论》(共4册),东方文化集成丛书,陈岗龙、张玉安主编,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起《五卷书》、《一千零一夜》等,莫不脍炙人口。民间文学既是东方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除专事民间文学研究的钟敬文、刘守华、郎樱等先生外,圈外也不乏挖掘东方民间文学矿藏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季羡林先生就特别提倡对民间文学的研究,他的《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堪称有经典性意义的代表作。其他的还有王晓平《佛典·志怪·物语》(东方文化丛书,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刘介民的《从民间文学到比较文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等不胜枚举。

  以往的相关研究大势是中国(汉族与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者为数众多,而东方民间文学研究者比较稀缺。国别的神话故事或者民间传说之类的作品集、个案的或者区域的东方民间文学作品研究不时可见,而综合的、从整体文学的视角来全面考察东方民间文学的学术专著却犹如高山雪莲难觅踪迹。2006年10月出版的《东方民间文学概论》,作为第一部东方民间文学基础性研究著作,为学界奉献了一份沉甸甸的新成果。

  《东方民间文学概论》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张玉安教授、陈岗龙副教授主编的,共4册,列为季羡林先生主编的大型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系列的第97-100本。该书是2001年教育部重大项目“东方民间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本项目的另一项成果是他们主编的《东方民间文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东方民间文学概论》由25位作者执笔,分为4卷。第1卷为“导论·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希伯莱·印度”,第2卷为“伊朗·阿拉伯·巴基斯坦·中亚”,第3卷为“东南亚”,第4卷为“东北亚·南非”。全书共240万字,分为20章,除第1章为“导论”外,其余19章分别论述了东方19个地区的民间文学。对每一章的写作特点,“导论”的第4节有具体的交代。

  笔者将本书称作东方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最新收获和重要贡献,应该不是浮夸之言。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首次综合地呈现了东方民间文学的概貌。“民间文学是产生和孕育东方各国古代文学的母体”,以往的众多东方文学史的著作,基本上是以作家文学为重点,对民间文学偶有涉及,除对印度史诗、阿拉伯故事有所着墨之外,其他要么是一笔带过,要么是略而不论。本书则以东方民间文学为中心,追溯孕育古代东方文学经典的民间文学传统,正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东方文学史中的地位。从作品的类型来看,本书讨论了传世神话、民间故事、教谕文学、歌谣/民谣、史诗/英雄史诗、叙事诗、抒情诗、民间寓言、民间箴言、笑话、谚语、谜语、民间戏剧、说唱、模仿剧、戏曲等,多种多样,令人目不暇接。从所论作品的地域来看,本书涉及了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希伯来、印度、伊朗、阿拉伯、巴基斯坦、中亚、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日本、朝鲜、蒙古和南非,基本上将东方地区一网打尽。这两个方面体现了本书视野宽广的特点,以及从“一国民间文学”到东方民间文学的宏大建构。本书基本上是原创性的论述,特别像对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中亚地区、南非民间文学的综合研究,在国内尚属首次。与以往的情况不同的是,本书所有作者基本掌握其研究对象国(或地区)的语言(一种甚至多种),利用第一手的原语史料,而不是辗转翻译的文献,充分保证了史料的可靠性。作者们比较客观、准确地翻译和描述了东方各国民间文学的重要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进而概括出该国民间文学的特征,从而令人信服地全面论述了民间文学在东方文学中的地位与学术价值。此外,本书的作者来自文学、民俗学、古典东方文明、历史学、语言学等多个学科,在同样的体例下,各自展示了不同的著述风格,使本书表现出学科知识融合的优势。本书还体现了国际合作的精神,比如“日本编”是由日本年青学者高木立子撰述的。正由于艺出众手,本书难免有些不太一致。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民间文学”部分,作者对原典语言较为重视,还提供了不少典雅的汉译段落,但在全书中就显得有些突兀。

  第二,将民间文学理论引进到东方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本书表现了全面研究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探索。在第1章“导论”中,作者指出东方各国的古代文学都有一个从口头文学过渡到作家文学的发展阶段,提示了民间文学的本质上的“口传”特色。口头传统标志着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分野,对“口头”传统的重视是本书研究的一大出发点,强调用口头传统研究的目光,来审视东方文学中的民间文学作品,还民间文学被作家文学日益遮蔽的本来面目。本书坚持“以民间文学理论为本,兼采其他文学理论之长,注重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微观的作品个案分析,到区域的民间文学特点归纳,再到整体东方民间文学理论的建构,这个三部曲式的框架,无疑体现出了试图建立东方民间文学理论的强烈愿望。作者希望在全面描述东方各国民间文学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历史文化联系的基础上,全面建构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体系。当然,由于本书的性质是东方民间文学研究系列的基础工作,这就决定了本书还不可能将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体系有机地建构起来。但字里行间却透露了作者对东方民间文学综合研究的理论关怀。比如,在东西方文学的关系上,本书虽无一处展开详细的讨论,但是本书从最早的神话、史诗和歌谣入手,尽量呈现曾经为西方文学形成而提供了外在素养的上古东方民间文学作品的历史风貌。本书不以是否接受过西方的影响作为评价的标准,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突出东方文学的文化多样性,为建构东方民间文学的主体、提炼出东方民间文学的综合特征而做出了开拓性的努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2007-9-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晖]评《列王纪研究》
下一条: ·[张玉安 陈岗龙]“东方民间文学丛书”总序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