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民俗图说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民俗图说

传统清明粿 制作全过程
  作者:黄婷茹 詹伟志 陈小阳 杨佳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2 | 点击数:14715
 

   清明时节泉州市区有吃润饼菜的习俗,而在南安美林清明扫墓,清明粿却是祭品中必备的。2日,记者前往南安美林杨先生家中,采访了清明粿制作的全过程。

  每年清明前后,家住南安市美林街道金枝村的杨跃进一家老小就开始忙活着做清明粿了。据杨先生介绍,他们家制作清明粿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每年清明期间,不仅南安地区,而且晋江、泉州市区也有人向他们购买。而在当地,清明时节用清明粿祭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杨先生一家分工合作,给记者展示了清明粿的制作过程。首先要采摘艾草,俗称“黑粿草”。记者在杨先生家后院看到,这种草就长在田间地头,小小的,十分不起眼。据杨先生介绍,冬季是艾草盛产的季节,他们都会事先把艾草洗净,晒干,贮藏起来,等到要用时再取出清洗,放到高压锅里煮半个小时左右。而煮熟后的艾草就放入机器内搅碎,然后放在一个大铁锅里,加入花生油和白糖,用大铲子搅拌均匀,我们很难想象一锅黑乎乎的艾草等一下怎么变成美味的清明粿。

  接着,杨先生把弄好的艾草和事先经过水磨的糯米放入搅拌机搅拌,黑色的艾草和白色的糯米融合成褐色的米团,终于有点清明粿的样子了。杨先生说,现在用机器只要10分钟,以前手工做至少要半个小时。由于机器搅拌比较粗糙,杨阿姨还要再手工拌匀一下,“很累。”杨阿姨说。看着阿姨和了两下就气喘吁吁,看来这真的是件体力活。接下来就是包馅儿了,几个阿姨围坐在一起分工合作,嘴里聊着家长里短,有的手里飞快地做着清明粿,有的把做好的清明粿垫上一层保鲜膜。杨阿姨介绍说,这馅儿有两种,甜的是绿豆馅,咸的是包糯米,大家可以依个人口味挑选。做好之后就,杨先生将8个大蒸笼放在锅上蒸,25分钟后,一个个垂涎欲滴的清明粿就做好了。

  记者尝了一口刚出锅的清明粿,软软的,黏黏的,满口草香,再加点绿豆馅的甜味儿,味道确实不错。(来源:泉州网;作者:黄婷茹 詹伟志 陈小阳 杨佳彬 文/图)

  泉州地区祭扫风俗各具特色清明节吃清明粿是我市传统民俗,而除了吃清明粿、润饼菜外,泉州还有一些奇特的祭扫形式。

  清明节晋江深沪以前有哭墓的风俗,清明期间,妇女们衣着素洁,携带供品及纸钱,到各自家族的坟上,祭献之后,便伏在坟头边哭边诉,凄楚动人,甚至有一定的节奏及和谐的音调。此外,以前安溪人过清明节,各家门旁皆会插上大麦穗和榕叶枝,取长青丰足之意。但据说旧时方志记载,古时插柳于门。民间有家门上插有一两枝新柳条的习俗,有些妇女头上也插柳叶枝,相传可以“消灾避邪”。而在南安石井一带,清明节改在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节”。传说是因郑成功起兵反清复明,忌“清”字压在“明”字上头。而在德化永春安溪部分地方则是冬至扫墓。民俗学家分析,冬至俗谚“冬肥年瘦”,这时候正是诸物丰饶之时,秋收后农事告竣,新谷入仓;而且入冬后人们都比较闲暇,尤其地处山区的人们,比如安永德等地,再不像春天那样忙碌了;加上气候干燥,百草衰败,适宜年节前的各种祭祀和喜庆活动,于是扫墓跟其他活动一起,也就趋于频繁应运而生了。(来源:泉州网; 伟志 婷茹 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网易 2010-04-02 20:36: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消失的土地庙会
下一条: ·广西龙胜侗族群众欢度“祭萨节”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