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元鹏飞]“图与文合”:明清刊本中的戏曲演出图像
  作者:元鹏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2 | 点击数:9670
 

  一类是关于明清传奇开场的图像。戏曲演出前的开场仪式不见于金元杂剧,但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南戏早就存在这一仪式并为传奇所沿用。今所见明清戏曲剧本中与开场有关的图像资料就有十四种,以明中后期居多。这些图像不仅是明清传奇演出的形象资料,还可以帮我们解决古代戏剧形态的一些重大问题。比如,人们一般称戏曲开场为“副末开场”,并且认为古代戏剧演出中这一开场的“副末”来自于宋金五杂剧色“末尼、副末、副净、引戏、装孤”中的“副末”,但明清刊本中开场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其演出特征,与宋杂剧中配合“副净色发乔”的表演,职司“打诨”的“副末”有很大的形象差异,倒是与职司“分付”的“引戏色”在“分付”时的“引戏”职能相近而又具有相近贴切的形象特征。再根据这些开场图的文字材料绝大多数标为“末”而非“副末”可知,“副末开场”来源于“末”开场,而开场之“末”来自于宋杂剧色的“引戏”,又在明末清初戏曲脚色分化的过程中产生了“末”之“副”的另一个“副末”,这才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副末开场”。再比如,这些开场图在折子戏选本和全本戏剧本中存在一些细微的不同,而根据这些图像间的差异与剧本文字材料的辨析,我们还可以勾勒出明清以来戏剧演出中开场仪式的发展与演化的大致轨迹,从而使这些图像具有珍贵的文献史料价值。

  另一类是梦境图像。如果说开场是戏曲演出特有的仪式,梦境图像似乎未必会因小说戏曲文体特征的不同而不同,但事实却非如此。古人对梦具有一定的迷信观念,文学叙事中梦被作为故事表现的手法、情节的暗示或人物命运的预兆,是很常见的。问题是,小说中涉及梦境的图像多数具有写实的表现即一般是躺在床上做梦,戏曲插图的梦境却较为特殊,那就是绝大多数的做梦者都是趴伏在桌子上的。虽然趴在桌上小憩或酣睡也会有梦,但这种现象毕竟并不普遍。事实上,这种情况只有戏曲舞台上演出梦境时才会大量出现。它保留了舞台演出的痕迹,高度写实的插图忽视了剧中规定的情节,即剧中人是在夜间卧床休息时才出现梦境,也采用趴伏在桌上的形式表现梦境,就不能不使人把这种现象和舞台表演梦境的特殊方式联系起来。我们发现,为了表示梦境与现实的不同,图像通过不断发展,形成了特有的表现技法,但是舞台表演和图像表现有所不同。然而,利用这些图像,结合剧本材料,可以认识古代戏剧舞台演出如何通过进入和结束梦境营造转换时空的效果。

  明清刊本插图既有前后不同时期的差异,更因小说戏曲的不同文体特征而对戏剧演出场景有不同的表现。我们据其典型特征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其中还有很多较为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才能解决,比如古代戏曲具有载歌载舞的演出特征,戏曲剧本中的舞蹈图像是因情节表现的需要而插配,还是直接借鉴于舞台演出的实践活动呢?而且图像只能对瞬间场景进行定格的展示,舞台空间的场景却随时间流转而变换,要在这种情况下避免“看图说话”地认识图像中蕴涵的有价值的信息,无疑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但我们相信,随着学界对图像与叙事研究、图像与演出研究的重视,一些问题可以逐步解决。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1-26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程国赋]“左图右史”的小说呈现
下一条: ·[叶舒宪]《山海经》与神话地理
   相关链接
·[沈达人]戏曲史家民俗学家张次溪·[刘恒]“百戏”影响中国戏剧的形成发展
·[李占鹏 窦开虎]20世纪发现戏曲文献的价值蕴蓄·[蒋星煜]《古剧民俗论》和中国戏曲史研究
·《齐如山文集》:追慕大师风采·中国古戏台:60年消失近9成
·《中国古戏台研究与保护》出版 ·[车文明]宋元戏曲壁画值得重视
·[乌丙安]中国戏曲古源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