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期文化人类学的兴起是以帝国主义全球殖民扩张和形形色色原始文化的发现为前提的。从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控制殖民地异文化社会的帝国功利需求,在学术研究领域却派生出以科学态度和文化相对论的眼光重新认识“原始”、“野蛮”文化的一门新学科——人类学。
人类学关注的文化他者给西方人的想象世界和文化价值观带来了双重影响。西方历史上长久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正统历史观被打破,在一神论以外重新发现各种非西方的信仰的神祇,各边缘文化中形形色色被压抑、被忽略的萨满—巫术—魔法—幻想的文化能量,第一次获得重新认识和开发的契机。这种由于人类学视野催生的“人类学想象”,在叶芝、艾略特、庞德的诗歌,高更、毕加索、摩尔、达利等人的造型艺术,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乔伊斯、福克纳、D.H.劳伦斯、纪德、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的小说中大放异彩,形成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浪潮。
回溯其渊源,“发现东方”特别是发现远东,就曾经激起西方知识界认知和想象焦点的转移。如随着对古印度梵语历史意义的认识,以及对所谓“I-E Diaspora”即“原初的印欧离散者”和“原型的印欧文化”(Proto-Indo-European Culture)的发现,欧洲民族和这一失散了数千年之久的远亲文化即印度文化的认同与再认同,触发了多少“怀古之幽思”,又带来多少可资比较的学术探讨之灵感呢?对印欧神话、印欧语言、印欧文化的研究,自麦克斯·缪勒的时代一直延续到当今的西方史学、文学和广义的人文学中,并且让法兰西学院也不得不为新崛起的法国印欧文化研究大师杜梅齐尔一派专门设立前所未有的专业荣誉头衔。与此同时或稍晚的西亚古文明的发现,使得和西欧文明密切联系的两河流域文明——巴比伦、阿卡德、苏美尔,相继成为比较研究的新热点。像美国学者克拉莫尔的《历史始于苏美尔》这样耸人听闻的书名,标示出对欧洲中心论范式历史观的最大现实挑战。对照阅读分析心理学大师荣格的《现代西方人寻找灵魂》,就能体会出西方知识人在向“地理大发现”探求新空间的同时,为什么也转向对内心的反问和对精神内在空间的探求。甚至有矫枉过正者在20世纪20年代发展出喧嚣一时的世界文明一源理论:泛埃及主义和泛巴比伦主义。在20世纪末仍有其遥远的回响——新泛埃及主义和新泛巴比伦主义。前者以马丁·伯纳尔的《黑色雅典娜》为代表,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大学文科中引起热烈的学术、政治方面的争论。另一方面,当代经济的符号帝国操控者则借助学术研讨的推波助澜之力,不断催生出旅游和大众传媒等热点效应,制造出《法老王》一类的电子游戏软件和《木乃伊》至《木乃伊3》之类的流行大片。凡此种种,已经将人类学想象的文化再造意义即符号经济效应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类学想象也在后殖民时代西方学院派内部滋生出认同立场的分化与阵营重组。对黑非洲的黑肤色人种的想象,伴随着人类学界关于人类起源的“走出非洲说”之流行,成为一时之盛。英国学者鲍迪克的《黑色上帝——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亚非之根》一书,乃是黑肤色想象在比较宗教学方面的新代表。亚当·库伯在总结这一阶段人类学史的时候,给出了该学科方面的研究如何同新的文化再认同现象互动的关联线索。甚至在20世纪末年的经典影片《黑客帝国》中,编导也充分发挥人类学想象的作用,曲终奏雅一般地将观众的想象引向古老黑非洲。《黑客帝国》里杂糅着西方的诺斯替教、印度教、佛教、道教和基督教,还蕴涵开悟、涅槃、重生等五花八门的思想观念。影片中不仅有中国的《左传》和《史记》,配乐还借用印度教颂歌,体现出虚幻(Maya)、因果报应(Karma)和自然神论等东方文化精神资源。
回到学院内部,就在《黑客帝国》公映前后(1999年),有学者提出苏格拉底的肤色是白还是黑的疑问:苏格拉底如果不是来自异邦的外国人,怎么会知道那么多古埃及的事情呢?阿蒙神与图特神之间的对话,生动再现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发明给初期的思想史所带来的激荡。那么发生在埃及神话中的这些隐秘事件,希腊人是如何知道得如此清楚,就像讲述邻居发生的事一般呢?如果这样的疑问不好打消,那么问题就会自动反过来,怀疑苏格拉底究竟是不是本土的希腊人血统了。于是,非洲人说或者埃及移民说就浮现出来。
从雅典娜的黑肤色嫌疑到苏格拉底的肤色问题,西方文明源头的所有地中海大文化因素都被放置在反思和重建的大工地上。从宗教到哲学的主要西方之根认同标志,统统发生了这样戏剧性的认识逆转。这是新老泛埃及主义者们始料不及的。文化溯源的学术研究如何转化成为一种寻根与认同的政治,在这里看得非常分明。
文学艺术界呼应人类学的研究进展,以再发现、再认识原始价值为主题的创作直接参与着现代主义运动的兴起。从20世纪初的英国人类学者弗雷泽研究《圣经旧约》的比较神话学和民俗学方法,到20世纪末的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克利福德(James Clifford)分析西方文艺中体现出的文化认同之困境,以及美国批评家托格维尼克(Marianna Torgovnick)在当代西方知识分子中归纳出的向往“原始的激情”之现象,还有艺术史家赛格林德·伦克(Sieglinde Lemke)对现代主义的总结性透视,并以新的关键词“原始主义的现代主义”和“黑色文化”来概括现代主义运动的基本取向。对于此种人文学术中日益增长的人类学想象景观,有必要从根源上给予明确的示例,即通过代表性原作的选读获得整体理解的门径。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文学院)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2-23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