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起来
  作者:记者 王珍 陈湘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1 | 点击数:11761
 

  刘晓津有这样的自信,因为这些艺人个个都身怀绝技,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海菜腔传承人施万恒把滇南四大腔之一的海菜腔唱得荡气回肠,还能跳烟盒舞;石屏县曲左村的彝族尼苏人支系阿家文,被称为“四弦王子”,是田丰传习馆的“重磅炸弹”;花腰彝传承人张士林,会100多套花腰彝的词、曲和舞步……“凭着少数民族艺人精湛的表现,即使没有华装美服,照样可以打动人心”。

  同时,她在滇南的石屏、建水、红河、绿春设置了8个传承点,涉及彝族、哈尼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共五六个支系。这些传承点以传承人的名字命名,每月给传承人500元的生活补贴。“一个人带动一个村的民族文化传承,学得好的学生可以获得一次到昆明演出的机会,这样学生也有了学习的动力。”

  “都市和乡村的这样互动,能把源生坊做成活水,既有深厚的文化之根,又让世人欣赏到艳丽芬芳的文化之花。”这是刘晓津的核心构想。

  无比残酷的现实:投入与产出之比10:1

  2007年4月至11月,源生坊在昆明的创库主题艺术社区连续演出了几个月,每场门票30元。刘晓津为艺人的食宿、误工补贴共投入15万元,门票收入却仅1.4万元,严重入不敷出。“昆明的文化消费群太小,只要收门票,就没有人来。人们愿意花30元去电影院看一部大片,却没有人愿意为一个原生态演出埋单。”

  为了填补亏空,她想与旅行社对接,开拓客源。为了说服一家旅行社与源生坊签订合约,艺人们免费为旅行社带来的法国人演出了6场,演出效果甚佳。正要签约时,“5·12”地震爆发,举国悲痛,所有演出业都歇业。此后是奥运会,来华的旅游签证紧缩,客源减少,年底的金融危机更是让云南的旅游业雪上加霜,源生坊的演出完全跌到谷底。艺人们无事可做,只好回家。为了维持生计,从去年开始,刘晓津又涉足餐饮,由于不懂经营,“亏得一塌糊涂”。

  而她设想的半年在城市,半年在乡村的艺人生活,也未能完全实现。“一些年纪大一些的艺人留恋故土,愿意回家;但是一些年轻艺人骨子里还是想在城市安家落户。”刘晓津没有权力阻止他们留在城市,只能尽可能地鼓励他们多回乡。

  源生剧场的停演也让刘晓津十分担心。虽然艺人们在长期的训练中,有了一定的文化自觉,但是停演时间太长,终究会导致人心涣散。艺人们不时给刘晓津打来电话:“刘老师,最近可有演出?如果没有,我要出去打工半个月了。”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刘晓津就十分难过:“田丰传习馆的失败,让这些少数民族艺人很失落;如果源生坊再失败,那他们就真的要泄气了。”

  而乡村传习方面,也不断出现令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刘晓津设法能够解决,有些却一筹莫展。

  彝族“三道红”支系传承人后宝云在家乡教授烟盒舞,其中有一个动作要在地上滚来滚去,由于村里没有专门的练习场地,只能在土地上滚,不仅蹭脏了衣服,回家挨骂,而且膝盖摔得生疼,没有人肯练。

  得知这一消息,刘晓津到后宝云这个传承点检查时,特意带上了一块宽两米的廉价红地毯。吉普车里放不下,只好裁成两半,到了村里再用线缝起来。他们还给学生们买了5套护膝和护腕,轮流带。学生们见到地毯时,高兴得在上面打滚。

  擅长做乐器的王里亮,答应在红河州垤施村传授笛子技艺,但他提出:“一家一家敲门去请学生的事我不干。”刘晓津联系了村里的小学,每周的一、三、五下午,王里亮到学校里去教课。

  不久以后,王里亮苦着脸对她说:“没法教。”他给学生们做了40个小竹笛,但是孩子调皮,把竹笛掰断了。这竹笛要用11月的小金竹为材料,用烙铁烙出一个个小洞。为此,王里亮专门上山采金竹。刘晓津建议让学生自己上山采金竹,自己制作竹笛。学生付出了劳动,就不会随便把竹笛掰断了。

  过了半年,刘晓津又问王里亮的进展,他说情况还是不妙。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规定五六年级的学生要应付中考,改由三四年级的学生来学。可是三四年级的学生年纪太小,竹笛很难学会。王里亮只好找了两个中年人来,勉强教着。

  在佤族地区的传习点,老艺人愿意教,但是年轻人出去打工了,找不到人来学。刘晓津也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而资金一直是困扰刘晓津的最大难题。她开设了茶餐厅,勉强可以支付房租和6位员工的工资,但是源生坊的现场演出和乡村传习资金都只能靠捐助来进行。在金融危机以前,她凭个人关系,获得了香港一位姓张的文化人士的支持,每月可以给8位乡村传习馆的老艺人发500元的补贴,但是金融危机让张先生的日子也很难过。去年8月以后,补贴就没法继续发下去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3-12

上一条: ·[项江涛]展演于圣俗之间的“羌姆”乐舞
下一条: ·[尤文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留住“伊玛堪”
   相关链接
·[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邓又嘉]民间传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社区参与
·[陈奕青]论“社区”在非遗保护中的主体地位及其我国立法检视·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彭牧]从专家主导到社区参与:美国公共民俗学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形成·[周福岩]非遗传承与社区参与——基于伦理学的视角
·[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马千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能力建设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