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谱忠 :现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有一个通病,就是没有时间感,或者说没有历史感。但是你的电影由于主人公生命跨度很大,所以它有历史感,我们可以从这部电影里面了解到很多历史信息。但在色调上你为什么没有做处理?比如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场景和现在的场景差不多,你没有想到在技术上作旧一下吗?
巴音:本来是想那么做的,后来由于经费的问题就放弃了。调颜色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后期我们也试过调颜色,可效果还不如现在的样子。
胡谱忠:电影里面有一个情节,国民党和共产党都要保护成陵,可外国人也想占有它,涉及到这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问题的时候,电影似乎有点符号化。
巴音:对,有点符号化,但我尽量避免。本来想有意识地模糊具体时代背景,但是一模糊,人的命运又失去依托。所以有点儿矛盾。
胡谱忠:好在人物立起来了,看很多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人物是扁平的。但是你的电影女主角立起来了,人物状态比较饱满。你为什么要请一个蒙古国的摄影师呢?
巴音:主要是蒙古国摄影师的视角不一样,他们更能以牧民的视角来拍。摄影师的很多视角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实际上他一点也没用现在的技术手段。
胡谱忠:你认为摄影师的民族身份会对影片的意义造成很大的区别?
巴音:我就是想更草原化一些。可能我们国家的摄影师拍得会更漂亮,但是这个片子不适合那样做。
胡谱忠:这部电影涉及很多民族文化的内容,你把很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寄托在里面。
巴音:鄂尔多斯的民族文化是电影里最想展现的内容。我本来想把婚礼也拍得很详尽,可是由于片长的问题,没有实现。但我们还是拍了不少,包括成陵的祭祀,现在如果要剪纪录片的话会有很多素材。
胡谱忠:这个电影有很强的民族认同感在里面,而且还要在历史的序列里展现出来,这很难得。但是你的历史感又存在一些缺陷,你把人物的具体历史背景虚化,专注于人物的个人命运,将人物命运的形成伦理化,似乎仅因为一些恶人的摧残,而不是社会的、政治的原因,所以这部电影“得是历史感,失也是历史感”。但起点还是比较高的。你以后是以执导为主还是演戏为主?
巴音:还是演戏为主。当导演太累,中国导演真不容易,觉得他们都是无间道里出来的。
(实习生 孜比拉整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0-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