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蒙古族生活的历史影像
  作者:胡谱忠 巴音额日乐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1 | 点击数:10455
 

  
 
  片名:《斯琴杭茹》

  导演:巴音额日乐

  主演:巴德玛

  片长:97分钟

 


  剧情简介

  电影《斯琴杭茹》讲述的是成吉思汗第32代孙女、如今已80多岁的斯琴杭茹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生活的真实故事。

  斯琴杭茹于上世纪30年代出生在鄂尔多斯西王府,和王府佣人的孩子孟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天,土匪突然袭击王府,并杀害了斯琴杭茹的父亲。由于家道中落,孟克也和母亲离开了王府。

  斯琴杭茹长大后,与出家当了喇嘛的孟克偶然相逢,两人一见倾心。孟克离开寺院,还俗回家。为保卫圣主的陵寝,孟克和斯琴杭茹依依惜别,护卫成吉思汗陵西迁。不久,斯琴杭茹送给孟克的骏马回来了,马背上系着一件血衣,孟克再也不能回到斯琴杭茹的身边。

  在叔父的操持下,斯琴杭茹嫁给了年长的宝日沁。在被迫开垦埋葬父亲及祖辈们的翁根高地时,斯琴杭茹崩溃了,她疯了。在丈夫和孩子亲情的温暖下,在一个雪后的冬天,斯琴杭茹清醒了过来。

  2008年,成吉思汗陵盛大的祭典活动。85岁的斯琴杭茹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这位饱经沧桑的蒙古女人,依旧笑容灿烂。

 

  采访者:胡谱忠,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受访者:巴音额日乐(以下简称巴音),《斯琴杭茹》导演。

 

  胡谱忠:我开始以为斯琴杭茹是一个历史人物,看完影片才知道是一个普通的牧民。

  巴音:是普通人,但是她的经历很传奇,加上她的宗教背景,串联起很多历史事件,就被传奇化了。

  胡谱忠:什么样的机缘巧合使你拍了这部电影?老太太现在还健在吗?

  巴音:还健在。大约在1997或1998年,我看了一本叫《成吉思汗的后裔》的书,里面讲了斯琴杭茹的故事,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和两个朋友相约去见她,在她家住了两个晚上,三天两夜里,听她讲她的故事。

  那时,我们没带摄像机,只带了一个录音机。当时我就觉得她的故事很吸引人,好多情节在脑海中形成了电影的画面。那会儿我是演员,还没有当导演的想法。我的朋友后来一直拍她的纪录片,过一段时间就去拍一下,包括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的成陵祭祀,春天也去她家拍生活的常态场景,十几年一直没有间断过。

  胡谱忠:就是当纪录片在拍?

  巴音:对,当纪录片在拍。我后来想拍一部电影,拍我熟悉的牧民生活,用蒙语。因为这么多年我一直演的是牧民的生活,演的时候却是翻译着演。

  胡谱忠:翻译着演?

  巴音:对,就是不说蒙语说汉语。

  胡谱忠:你生长在牧民家庭?

  巴音:对。所以我想拍一个纯粹蒙语的、表现牧民生活的电影。但是我不知道拍什么,觉得这个老太太的故事挺感人的,于是把她的故事改编成了剧本。剧本写了好几年,因为要写一个人的一生,不好写。后来我以爱情为主线,把她的爱情写出来,避开时代背景和政治内容,但她的生活轨迹还是离不开大时代。现在电影已经拍完了,很多观众看了以后感觉还挺好。

  胡谱忠:所以电影开拍之前,你是有意识地要制作一部蒙语电影吧。

  巴音:对,因为我想表现蒙古人的生活,尤其是我们鄂尔多斯人的生活。我童年时代留下来的一些生活细节、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少了,好多东西都丢失了。我想把我所看到的东西记录在里面,比如怎么样做炒米,怎么弄栅栏,怎么弄羊毛。我把这些都融入到电影里,想把这部片子留给历史,把蒙古民族的文化、鄂尔多斯地区的民俗留下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2010-3-30

上一条: ·从李庄到丽江:一个学者的东巴寻呤
下一条: ·[郝颜]怀旧的影像与乡愁的生产
   相关链接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李丽丹]喀左“狼外婆”故事诗学探微·[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
·[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岩本通弥]“作为日常学的民俗学”思考
·[詹娜]喀左蒙古族民间叙事群体生成的动力解析·[陈星煜]坚定开辟当下生活世界的民俗研究
·[鞠熙]城市里的邻居们——北京城内“四大门”动物的生活世界·[黎中正]返魅:疫情下的身体民俗实践与生活世界回归
·[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周福岩]民俗与生活世界的意义构造
·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李泽鑫]初访喀左——蒙古族特色民居
·[赵李娜]学术转向与历史借镜:近年“技术与民俗”诸议题实质蠡析·[黄剑]社区营造中的意义生成与共享
·[包海青]论近现代蒙古族叙事民歌发展原因和动力·[乌丙安]近代蒙古族著名作家尹湛纳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