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户晓辉:《纯粹民间文学关键词的哲学阐释》
  作者:户晓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4-03 | 点击数:10778
 

·书摘·


  序言

  江苏人民出版社自2002年出版这套“纯粹哲学丛书”已有五年,共出书12本,如今归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文库”继续出版,趁改版机会,关于“纯粹哲学”还有一些话要说。

  “纯粹哲学”的理念不只是从“纯粹的人”、“高尚的人”、“摆脱私利”、“摆脱低级趣味”这些意思引申出来的,而是将这个意思与专业的哲学问题,特别是与德国古典哲学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提出“纯粹哲学”也是希望“哲学”“把握住”“自己”。

  这个提法,也有人善意地提出质询,谓世上并无“纯粹”的东西,事物都是“复杂”的,“纯粹哲学”总给人以“脱离实际”的感觉。这种感觉以我们这个年龄段或更年长些的人为甚。当我的学生刚提出来的时候,我也有所疑虑,消除这个疑虑的理路,已经在2002年的“序”中说了,过了这几年,这个理路倒是还有一些推进。

  ……

  我在此参照滕尼斯的做法,首先把民间文学研究划分为普通民间文学和特殊民间文学,但与滕尼斯不同的是,我把普通民间文学继续划分为纯粹民间文学和实证民间文学,把特殊民间文学划分为经验民间文学和应用民间文学。其中,纯粹民间文学是普通民间文学的基础,也是特殊民间文学的基础,它试图从纯粹哲学层面讨论和研究民间文学的普遍基础问题。那么,纯粹民间文学为什么需要哲学呢?

  传统教科书一般都告诉我们,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任何具体的学科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但处身于学科分化日益严重的所谓“后现代”,这种观点不再像以往那样不证自明。如果有人借鉴哲学的眼光研究具体学科的某些问题,或许不会有多少人反对,一旦如我希望的那样从哲学层面上讨论具体学科的普遍基础问题,就可能被不少学者看作一种越界行为。现代学科分化的日益明确化和精细化使每一位置身在具体学科里的学者都把成为专家作为从业的主要目标,每一位从具体学科知识传统中训练和培养起来的研究者也天经地义地接受着本学科的传统,很容易忘记它的起源完全是分化和细化的结果。这种对起源的遗忘不仅使学科本身的发展增加了诸多随意性和盲目性,更使学科的研究变成了单纯操作性的技术和方法,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当我们的研究不能产生直接的现实效果,不能直接给我们的研究对象——民众甚至我们自己带来作用和影响,甚或不再具有意义和价值的时候,我们难免扪心自问:我们究竟为什么要从事研究?为什么要研究民间文学?难道仅仅因为个人的偶然喜好或者出于谋个饭碗的考虑?

  ……

  后记

  本书根据我2007年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外民间文学关键词研究》(批准号:03BZW056,2003-2007年)修改而成。

  回顾这五年,我倒是问心无愧。手里只有这一个课题,却忙得不亦乐乎——忙于给事务性的工作做减法,给内心生活做加法。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我的不惑是在临近这个年龄时开始明白,要收视反听,要返回自己的内心,要自觉地减少物欲,去追问内心深处的天命,尽管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我心中时常回荡着一个召唤:拯救你自己——学问是自己的事情,无假外求,如果它不能首先拯救学者的灵魂,也就很难说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用处。

  《现代性与民间文学》一书给我留下两个遗憾:一是哲学训练不足。因此,我从2003年起坚持参加哲学所的纯粹哲学读书班和哲学讲座,并阅读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胡塞尔、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一些原著。二是不懂德语。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下决心先是自学,后来于2005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跟班学习,并坚持每周去法学所参加德语读书班。

  ……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吕志峰:《东汉石刻砖陶等民俗性文字资料词汇研究》
下一条: ·张鸿年:《列王纪研究》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