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爱东]:所以,老百姓自己会规划自己的时间,慢慢慢慢节日的文化,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固定的一些文化习俗,包括我们说的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是看着新鲜,慢慢慢慢就有些人有春节联欢晚会依赖症了,本来除夕晚上是大家在一起团圆,包饺子等等,有一系列的活动,可是春节联欢晚会是很新颖的,所以就今天晚上不包饺子了,先包好,或者今天晚上不出去放炮竹了,边打麻将,电视机开着,慢慢大家对这些东西有依赖症,当你有依赖症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新的习俗了,所以现在有很多人说取消春晚,很多人就突然变得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开始有意见了,我已经习惯了,习惯了就成了整个生活中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被你打破了,大家又去感慨,说现在连春晚都没有了。 [09:03]
[施爱东]:唐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习俗?这跟唐代寒食节的假期特别长有关系,说到唐代的寒食节,我们现在不敢十分肯定,可能跟唐王朝的建立是有关系的,因为寒食节原来就是太原的一个地方性习俗,它不是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是到唐王朝之后,把它建设成一个全国性的节日,唐王朝为什么要把一个地方性的节日扩展成全国性的寒食节,很可能跟唐朝在太原起家有关系,当然这个东西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做大致的推测。 [09:04]
[施爱东]:唐王朝在寒食期间给了这么长的假期,过去不像现在,比如现在一个江西人,万里迢迢跑到北京来工作,过去除了极少数的要员之外,是很少离开家乡的,大致都在附近。他们回到家乡去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除了扫墓,扫墓不过是几个小时,扫完墓之后还有那么多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呢?所以他也找乐子,于是蹴鞠、拔河等等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就兴起了,连生老师专门对这些文艺活动做过研究。 [09:04]
[陈连山]:唐朝的时候统一叫寒食节,寒食节里面有好多活动,一个是禁火,各家到寒食节这天把火都灭掉,吃三天冷食,到了清明那一天重新点火,然后皇帝领头做仪式,在皇宫里面弄点榆木疙瘩,钻木取火,火种来了以后用蜡烛分散给各个大臣,这说明皇帝也是参加这个活动的,加强君臣关系,这是皇家的娱乐活动。老百姓也有类似的禁火活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玩的活动,比如上坟扫墓,摘点柳树条编个帽子,戴在头上,回头把柳条插在自己家院门上,还有荡秋千、蹴鞠等等各种娱乐活动非常多。 [09:04]
[主持人]:到现在,以前的活动基本上不存在了,现在有新的方式,比如“五一”就会有固定商场打折的时期,大家都去商场购物了。所以,对于一些民俗文化,现在已经不适合我们生活节奏了,消失了就消失了,也没有什么,我们可以往前走,对于这样的论调,我们怎么看?民俗文化除了传承以外,对现代还有什么意义? [09:04]
[陈连山]:从这方面讲,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一种生活习惯,人形成某种习惯,然后赋予这种习惯一种意义,包含着意义的这种生活习惯我们就叫文化,节日文化也这样,我们现在有了假期,大家慢慢就会给它形成一些比较固定化的活动,时间长了就会给它某种说法,给它编个故事,或者赋予它某种意义,这样它就成了新的文化。从这个上讲,我们倒是不用特别担心,人们会有文化创造的。 [09:09]
[施爱东]:举个例子,关于刚才连生说到了戴柳,回家之后还把柳枝插在门上,现在关于插柳的习俗,以及对于插柳文化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插柳表示驱邪,表示明目等等,附载了很多故事,这些东西基本上是后来的,我们说清明戴柳,柳树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功能。大概是前年我去了一下广东,在清明的时候去做调查,我发现很多人戴了柳条帽,我看到的柳枝跟平常看到的柳枝有点不一样,后来一问,广东很少有柳树,但是有一种桉树,叫细叶桉,跟柳树差不多,叶子很像,而且也一条长长的。因为那边没有柳树,清明也要扫墓,小孩是最喜欢扫墓的,扫墓一般不是悲悲泣泣的,一般都是欢天喜地的。 [09:10]
[施爱东]:其实我们可以这么说,除夕是活着人的团圆,清明有点像是人和自然,人和自己的祖先一起过年,其实也是一种“过年”的习俗,大家都到祖先坟上去跟祖先团聚,大部分是欢天喜地的,可能仪式中间要严肃一下。如果是新坟的话,古代也有过很多诗词专门讲这个问题,如果是新坟要另当别论,一般来说扫墓是一个很高兴的过程,小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间,看到有什么适合玩的,他就玩什么东西,这是很明显的。如果这个地方有柳树,江南一直到北方柳树很盛行,就剪柳枝,到了广东柳树很少,就剪细叶桉。附载在柳树上面的这么多的文化内涵,是不是同样可以放在细叶桉上来说呢,一样的。首先是有了这样一种习俗,现象,尤其是文人在写诗、作文的时候,要一些意义逐渐附载在上面,再往后,不断传下去,后人就认为这是千百年来相传的习俗,所以文化都是从生活中的习俗被文化人所赋予意义的一种东西。 [09:14]
[陈连山]:老百姓也会赋予他意义,知识分子会讲的比较文雅一点,把这东西说成跟天文学有关,或者跟某种特别神秘的东西有关,老百姓没有那么多讲究,就会有很多故事。 [09:14]
[主持人]:给你一个空间,一个适当的契机,正好比较匹配,可能会产生新的一个民俗文化。现在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的表达方式,假设我们的民俗文化遇见了互联网,二者会不会兼容? [09:14]
[陈连山]:过去清明节是到祖坟上扫墓,现在还有网上扫墓,据说这方便,不会交通堵塞了,也省得烧纸了,比较卫生、安全,就有人在网上扫墓,这是一种时尚。但是有多少人愿意采用这种方式,这是一种新方式,这种方式目前还不占主流,只是某一部分人的替代方式,还是有一定流传范围的。 [09:15]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10年03月29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