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说唱俑”
正月十三,天还不亮,马街就开始沸腾了,动静最大的最先是那些卖胡辣汤、炸油条的,还有站在萝卜地里吊嗓子的艺人。淮河平原的早春总是雨水丰盈,清晨的村庄雾气蒙蒙,胡辣汤的香味混杂在湿漉漉的空气里,从村头飘到村尾,一直溢满了村尾的那片麦田,那里就是艺人们等待了一年的舞台。
虽然之前早就有所闻,但大幕真正拉开时,你还是会被眼前的场面镇住。近千个大小喇叭树了起来,一瞬间,你马上被各种听不懂的唱词和乐器声所包围,河南坠子、三弦书、山东琴书、快板、豫剧、鼓儿词各种各样的唱腔交织在一起,仿佛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演出,演出者的着装却是那么分裂,红脸长须的古人,或者西装领带,或者就那么衣衫褴褛着。
唱大鼓书的李万臣是最后一个赶到书场的。昨天晚上,就有艺人向我们介绍,尊崇他是“豫东第一鼓”。可他的演出,看起来却让人心酸。大鼓书一般只是一人独演,他没有扩音器,鼓点很快淹没在喧嚣的喇叭里传出的各种唱腔中。
他的自行车轮子已经被泥巴黏得转不动了,车把上挂着一面鼓,布袋里放着饭盆,后面驮着被子和一双胶鞋,被子里裹着一张取暖的狗皮,这些是他全部的家当,他没有戏装,微驼的背上永远都披着那件土黄色的帆布上衣。
这样一个人,在马街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他或许都会被人认为是乞丐。可他不是,他是两个弟弟、三个妹妹的大哥。在1980年代最辉煌的时候,他一个月挣了1000多斤红薯干,用了三架子车拉回家,不仅挣齐了全家人的口粮,还给弟弟妹妹们换酒喝,换肉吃。他帮几个弟弟盖了房子、娶了媳妇,把妹妹们风光地嫁了出去。
这一切,都是靠他说书卖艺挣钱完成的。他骑着那辆破自行车,跑遍了山东,河北,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骑到哪里演到哪里。他今年48了,也没讨上老婆,一生都在路上,在演出。
为了赶上正月十三的马街书会,李万臣正月初八就从老家太康县李寨村出发了,400多里路,他骑自行车,走了5天,前天晚上,住在伏牛山脚下的一个破庙里,身上带的10块钱,已经花掉了7块,因为咳嗽突然变得严重,他害怕影响在书会上的演出,不得不去买了盒最便宜的药。
然而,就在竹板一响的瞬间,他像换了一个人,平时灰暗的眼神,变得放光,他看着你,比划着,但是和他对视,你完全能感觉到,他把听众射穿的欲望。
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张,唱到激动处,竟不自觉地手舞足蹈……一瞬间,所有的喇叭里传出来的嘈杂都淹没在他那苍劲的嗓音里,你看到的是一个热情、乐观、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感的艺人。足足20分钟,一大片摄影师和观众惊呆在那里了,用时髦的词说被他的“气场”震慑了。
一个一直用镜头追踪李万臣的摄影师说:“听他说书的时候,我看见的和心想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凡高,老李一定不知道他是谁。但是就是对自我的那种释放和解读,对潜意识的撞击,我想那时那刻,两个世界的他们,绝无高低远近之分。”
掌声四起时,他憨厚地和众人笑笑,刚才的“风光”如真魂出壳般消失了,老李就是老李了,又开始变得局促不安,说话结结巴巴,含混不清,他的书则依然写不出去(写书即有人看中演出者的表演,付钱把他请回家演出),这样的境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像他这样唱大鼓书的,已经很少有人听得懂了,更没有人再像以前那样,把他请到家里演出。
今年也一样,一直到11点,还没有人找他商量价格,但是那瞬间的震撼,让不少观众纷纷掏钱给他,这个倔强的老人一一拒绝。倒是有记者提议晚上带他去参加演出,他欣然同意了,那是在县城的人民会堂里举办的曲艺晚会,请的都是名家,有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还有著名的小品演员刘亚津、句号等等。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风窗 2007年第7期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