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安托宁]劳里·航柯论民俗研究中的范式札记[1]
  作者:[芬兰]佩尔蒂·安托宁(Pertti Anttonen)   译者:陈研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7 | 点击数:19017
 

  航柯把他对范式性质的理解概括为如下几点(Honko 1983: 17):

  -范式是关于真实存在的科学图景

  -范式为具体研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范式通过程序和技术自证,而且将通过创造一个世界性研究视野并致使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来超越先前的程序和技术

  -范式只涵盖了一部分的事实

  -范式可以生产新的知识

  -范式终有一天将穷尽其一切逻辑可能性

  得到以上的归纳之前,在1979年发表于《诺威格》的文章中,航柯号召对那些学者们事实上应用于他们学术成果的元理论的推论和个人倾向予以更多的觉识(Honko 1979:255)。航柯认为,这尤其关系到事实本质的本体论问题,他发现自己和被调查人对事实本质的认识并不相同,例如,拥有民间信仰超验叙事(memorates)[②] 的被调查人能看到超自然存在,而作为学者的他却不能(Honko 1979: 257-60; Holbek 1992a: 16-17航柯的评论)。他鼓励学者去阐明理论上的前提。他把理论前提比作脚手架,也就是临时的结构框架,“楼房盖好”后就拆除,研究就完成了(Honko 1979:255)。

  航柯开启民俗学研究范式,引发同行们提出了许多关于方法论研究的重要论点。走在当今学术反思之首的丹麦民俗学者本特·霍尔贝克(Bengt Holbek),开始破译民俗研究中的默认知识(tacit knowledge)。霍尔贝克用默认知识这个库恩曾用的概念,指涉无说明的假设、因学者自身阶级位置造成的先决条件及其对他们研究的影响、不加怀疑的理论、民俗学者——作为中产阶级代表和珍爱社会下层阶级的资本家——的成见和浪漫的取态(Holbek 1979, 1981, 1992a, 1992b)。霍尔贝克认为,默认假设(tacit assumptions)把民间等同于一个理想的实体,而他的材料却显示,这个理想实体与个人风格和偏好冲突(Holbek 1979:216-17, 221;Holbek 1981:134-5)。霍尔贝克用同一逻辑反对民俗学和民俗学者对民族类别的使用。没有理由利用民俗作国家的辩解,因为某种民俗的认同与国境无关。国家来自学者,而非民间。

  中产阶级热衷于 “民间”的重新发掘使传统歌谣和叙述作品成了“民族”财富,尽管事实上它们对任何一个民俗都没有多少特殊性,对以此自娱自乐的穷困民众简直没有任何民族意识可言。(Holbek 1981:134-5)

  霍尔贝克在此指出了认同意识的一个要点。怀着民族主义思想的民俗学家倾向于收集、编目、陈列资料,民族的意义符号不是从它们的表演者而是收集陈列者那里获得。霍尔贝克称此为“民俗滥用”,“仍然被缺乏见识的作者和宣传员发布”,但“在本世纪的学术圈里已被逐渐抛弃” (Holbek 1992b: 5-6)。

  霍尔贝克的观点打破了转喻和象征论的权威,因为它并不要求如此精确的相关性。象征和转喻是争论的关系。依据古俗划分的版图被合法化和神圣化的历史背景下,相关的赫尔德的民族观念在民俗文化尤其是民间诗歌中被具体和读出,通过提出民族语言历史的“远古证明”,民俗学知识被建设为民族主义的象征和转喻,从而得到政治国家作为民族单位的合法性(Abrahams 1993)。传统变为遗产的转化,传统再现过程中的转喻,使民俗学成就了“民间”创造的“民族文本”(national text),而这个“民间”更是学术构建,而不是社会学上的实体。依照学科的赫尔德前提,“民间”是国家言论中的“民间”,而不是“民间”自身或它的人口统计学的指称。

  这些过程不是霍尔贝克一代北欧民俗学者所评析的目标。他们认为学术成果的民族主义框架因理性主义而日益衰退。霍尔贝克专注于民俗研究中的权威政治基础,但他的方法不契合当时对知识的社会结构或学者领域和学术圈的社会和政治结构认识论反思的期望(参见Becher 1989, Bourdieu 1988, Gerholm 1990)。关于学者的态度、偏爱和成见,霍尔贝克对正确论证和错误论证之间的界线的关注,胜于挖掘它们暗藏的前提或理论的层次结构。他的丹麦同行比吉特·勒尔比(Birgitte Rørbye)在一篇笔记中批评道,默认假设是霍尔贝克“经验主义错误的可能来源”,因此,“对默认假设的探讨使他陷入了毫无哲学蕴涵的艰难的基础研究。” (Rørbye 1993:29)

  一个雷同的评价也许适用于劳里·航柯的“研究之研究”的方法。杭柯对民俗学范式的研究,引领许多同行提出了关于研究方法论重要论点,并最终上升为研究伦理。但是,实际运用上他在描述研究范例上不再使用范式概念作为分类工具。“必须识别、分类和分析这些范例及其对我们的影响” (Honko 1983: 13)表明了他注重反省和自我批评。因此,他审视民俗学范式,把一系列的方法论置于一套编年表和个人价值序列中。这些方法论为历史地理学方法、比较主义、文类分析、结构主义、表演分析和传统生态学( Honko 1980a, 1980b),其中前四项是文本和传统导向的范式,后两项是语境和主体导向的范式。

  1981年利佩里大会,依据一个范式指示一个学派或思想阵线(Honko 1983: 7)的概念,构建了北欧民族学和民俗学研究方法途径的发展图式。大会主题为“北欧传统研究——学派思想”,大会发表的所有论文题目都共表其旨。尼尔斯·斯托拉(Nils Storå)的《北欧民族学材料研究》,马格纳·韦吕尔(Magne Velure)的《北欧民间信仰研究:学派和方法》, 而会议之外的欧蒂·莱赫蒂普罗(Outi Lehtipuro)通过描画“北欧民俗学趋势”来探讨往届的北欧民族学和民俗学大会( Honko &Laaksonen 1983)。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弗里]口头诗人说了什么(用他们自己的“词”)
下一条: ·[西伽尔]论魔鬼终结者:对两部电影的神话解读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子麒 鞠高然]具身性范式下的群体认同与流动边界·[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文江]传说研究的三种范式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