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项江涛]展演于圣俗之间的“羌姆”乐舞
  作者:项江涛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5 | 点击数:5685
 

   

 

  

  “羌姆”在藏文中是个介词,是“跳”或“舞”的意思,现在专指藏传佛教寺院宗教舞蹈。羌姆主要分布于我国藏民族聚居区及受藏传佛教影响的地区如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内蒙古、山西、河北、东北及北京的藏传佛教寺院,而且也广泛传播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地域的不同,对于“羌姆”的叫法也不完全相同,如蒙古语称之为“查玛”, 云南纳西族谓之“麻聪”, 青海、甘肃的汉族人又称作“跳欠”,北京雍和宫自明朝开始便遵循藏传佛教格鲁派规矩定期举办此宗教盛会,名曰“跳布扎”, 寺院的僧侣们则多呼之为“金刚舞”,内地口语及译法中则多以“跳神”、 “打鬼” 或“法舞”来指代藏传佛教寺院宗教节日里的羌姆舞蹈。

  “羌姆”仪式的表演中包含着西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的群众性的仪典、藏传佛教中与苯教(又称本教,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流行于藏区的原始宗教)附会融合的密宗仪轨,也有对世俗事件的舞台化表演等,其中所寓含的驱魔镇邪、祈求平安的观念延续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羌姆的表演功能逐渐呈现多样化,它更多地向我们展示了羌姆作为宗教仪式舞蹈之外,越来越趋于现实生活的一面。

  僧俗同乐,加强了僧俗间的交流与互动。羌姆表演最初只在寺院中进行,由僧人表演,世俗百姓是无法看到的。现在的羌姆已经走出了寺院,走入了世俗百姓之中。世俗百姓不仅可以观看羌姆表演,甚至还可以亲身参与,俨然是一场僧俗欢聚的节日庆典,这种节日的欢娱更富有新时代的气息。羌姆表演走出寺院对群众开放本身就有很强的象征性和观赏性,以其独特的方式在修心、驱魔、祈福、娱神、娱人的多重作用之外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

  清代诗人李若虚在《西招杂诗》中写道:“万口喧腾响法螺,沙门梵面舞婆娑。十年又踏毡乡路,梵呗声中看大傩。”有舞台,有表演,有观众,更在后来发展中融入剧情,产生演与观的互动。如“米拉日劝化记”、“蒙人驭虎”,纪念抗击侵略的战争以及民俗中的“六长寿”等。宁世群在《藏传佛教僧侣生活》中记录了扎什伦布寺西莫钦波节跳神舞的情景:“喇嘛们露天表演神舞,群众则携带茶酒食品,一会儿大家同乐,一会儿喇嘛表演,群众也手拉手围成大圈,跳古老的玄,唱古老的歌。有时也伴有一些戏谑调侃的场面。”在观看“朵玛”的表演中,群众和喇嘛们会齐声高呼“拉杰罗!”意为善神得胜。人们更在意的是享受“胜利”这一结果,希冀这一刻的愉悦可以为日后带来好运。

  羌姆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羌姆艺术的发展体现了西藏历史上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的历史进程,对其他文化艺术的生成也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羌姆艺术是考证西藏文化艺术形成、演进历史的活化石,保护、研究羌姆艺术对藏族文化艺术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 实习记者 项江涛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2月09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杨义]从文学史看“边缘活力”
下一条: ·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活起来
   相关链接
·[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张海鑫 卡吉加]藏族游牧性别文化与民俗研究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纪秋悦]圣俗之间:清代以来《红罗宝卷》的抄写、刊印与仪式实践
·[喀毛措 东主才让]藏族女子成年礼”的仪式传播解读·[东主才让 还科多杰]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解析
·[仁欠 张冲 仁青才让]卓仓藏族婚俗彩礼及其作用研究·[宁梅]藏族“鲁母化生型”神话的大传统传承
·[李亚星 格勒]藏族青年婚照的影像表达初探·[孙九霞]小地方与大世界:一个边缘藏族社区的本土现代性
·[岗措]藏族传统节日的地域性特点·甘南藏区提速“非遗”保护工作
·[杨恩洪]西藏格萨尔说唱艺术抢救始末·[杨德睿 王建章]事、功、斗:河北无极县某村的“迷信”的理论意涵
·[张利]论川茶在汉藏贸易交流的历史作用·杨恩洪:《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增订本)》
·讲座║ 次仁央宗:分析地理环境对藏族饮食文化的影响——以西藏自治区的藏族为例·[钟进文]藏族《格萨尔》在土族和裕固族中的流传与变迁
·[汪丹]分担与参与:白马藏族民俗医疗实践的文化逻辑·《贡嘎日噢》:关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遗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