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中国虎文化研究的开拓者
——专访锦州籍著名学者汪玢玲
  作者:记者 侯文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4 | 点击数:11051
 

  虎有革命性

  虎的“革命性”是汪玢玲教授的最新研究发现,并将它作为一种不可磨灭的亮点和重点写进新书《东北虎文化》里。

  “我在学习伏羲文化,追踪万年虎文化源流时,发现《周易》和虎文化的关系,使我进入全新的境界。我发现中国古典人文主义来得很早,在《周易》、《尚书》中都有反映。在世界文化革命中也是首屈一指,独一无二的。”汪玢玲教授这样告诉记者,“《周易》是天人合一的人文科学,崇尚龙虎和合精神,一直引导中国文化发展到现在的与世界革命汇流的高度。如《周易·革卦》中,‘大人虎变’就是讲革命道理的。”

  汪玢玲教授认为,三千年前的(周)武王伐纣,正是这种“大人虎变”的革命精神,推翻了奴隶主的残暴统治,初建了以儒家仁政思想为代表的早期人文主义的周代文明。正是这种“大人虎变”早期暴力革命的成功,形成了中国虎文化最早、最完整的历史革命理论(革卦六爻)。包括后世历代统治者内部革命和以阶级斗争形式出现的农民起义,都源于早期人文主义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大人虎变”精神——人所赋予虎王的正义感和属于老虎本性的勇猛精进精神。

  “中国革命以虎文化‘大人虎变’形式出现,虽有三千年的历史,却是一个新发现,无疑它是虎文化的光荣和精髓,我们应该十分珍视这种重要发现,并使之发扬光大,将虎文化研究和护虎事业推向新的高潮。”汪玢玲教授总结着。

  中国人对虎有特殊情感

  汪玢玲教授告诉记者,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的虎文化记载出现在一万年前的岩画上。之后,商周的青铜器,秦汉石雕,魏晋南北朝壁画,到明清文人画、小说中,虎的形象被历代艺术家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在《周易·乾卦文》中就有“云从龙,风从虎”的说法。因为龙飞于天,虎行于地,所以虎与龙结合在一起就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和美化权威的典型形象,是人崇拜并畏惧的对象,有时也充当逐妖、祛邪、镇宅的角色,构成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风俗文化的特征。

  汪玢玲教授认为,中国人对虎的态度几千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人们深爱老虎的勇猛和力量,称其为百兽之王,“龙生云,虎生风”,喜爱其八面威风,形容勇猛的战将为虎将。在文学作品中,时常用虎来形容威猛的战将。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就被誉为五虎上将。乃至将门虎子、虎女,连古代调兵的信物也称虎符。 (来源:锦州晚报)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锦州新闻网-2010-02-14 11:3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下一条: ·揭秘一代大家任乃强的传奇人生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孙正国 熊浚 刘梦]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的融合传承论·[庞淑华]贝叶花发笔底惊——汪玢玲与民间文学
·[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王德刚:《民俗价值论——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
·[刁统菊]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张举文 宋俊华编:《亚民俗: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第一辑) 》
·[万建中]都市春节的重构与理想主义学术情结·美国民俗学会开展“Why I'm a Folklorist”记录活动
·中美文化对话,从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说起·《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讲述民俗学者田野故事
·社会各界沉痛送别陇上民俗学泰斗柯杨·深切缅怀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柯杨教授
·讣告:柯杨先生千古·沉痛悼念陇上学人柯杨先生
·柯杨:现在的人不但不会生活 尤其不会生存·沉痛悼念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刘志文先生
·[毕雪飞 岩本通弥]日本民俗学者岩本通弥教授访谈录·乌丙安:用双脚走出来的民俗学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