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学者评介

首页民俗学文库学者评介

中国虎文化研究的开拓者
——专访锦州籍著名学者汪玢玲
  作者:记者 侯文杰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4 | 点击数:11038
 

 
  “我决定把后半生的学术研究,锁定在这个不平凡的‘虎’字上,并试图从中探索我们民族文化的成因和虎对我们民族精神景观的展示。”虎年的脚步越来越近,记者采访了这位把后半生锁定在“虎”上的锦州人——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汪玢玲。

  1924年出生于北镇的汪玢玲教授,今年整整86岁高龄。她已写成两部中国虎书,一是《中国虎文化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一是《中国虎文化》(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这些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拓荒色彩,被学术界所关注。目前第三部“虎书”《东北虎文化》也即将面世。

  享誉全国的民俗学家

  汪玢玲退休前是享誉全国的民俗学家、人类文化学家,她是民俗学复兴的先驱者之一。她在神话学、宗教学、民间信仰等方面展开研究,东北的动植物、矿藏等等,都是她笔下生气勃勃、情趣盎然的命题,填补了我国北方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研究的诸多空白。她第一个用人类学方法,从大量民俗资料入手研究民间故事,打开了民间故事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她多次到长白山踏查,对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的民俗研究,对狩猎文化中虎、鹿的研究,对原始文化萨满教的探究都很深入。

  抗日战争时期,汪玢玲从东北转辗流亡到四川省三台县涪江之滨,在杜甫读书的草堂寺办学的东北大学,师从文学史家陆侃如、冯沅君和哲学史家赵纪彬等,勤学苦读,并从事爱国民主学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后,汪玢玲师从民俗学家钟敬文教授,1955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民间文学研究生班毕业后,执教于东北师范大学,从此勤勤恳恳耕耘于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几十个春秋,硕果累累,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论著、编著10余部。

  中国“虎文化”或早于“龙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史中不仅有延续八千年的“龙文化”,还有更为悠久、长达万年的“虎文化”。这是汪玢玲教授在出版的《中国虎文化研究》一书中提出的。她认为,与“龙文化”处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地位相比,“虎文化”的应有地位长期以来被忽视。其实,“虎崇拜”应早于“龙崇拜”,因为虎图腾取材于原生动物,是早在原始社会狩猎时期就出现的;而“龙”则由几种动物的形象综合而成,传说它能兴云布雨,是在农业社会中兴起的。

  老虎外貌雄健,气势威猛,更以其额头有像汉字“王”的花纹,自古受到中国人的喜爱和崇拜,被尊为“圣兽”、“山君”、“兽中之王”、“镇山之神”。

  “1988年在河南省汉阳‘仰韶文化’墓葬中发现了距今六千多年的蚌塑龙、虎图形,被称为‘天下第一龙虎’。虎在墓主人之左,龙在右,表明在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的信仰中,龙虎文化同时存在,并且虎的地位高于龙。”

  汪玢玲这样告诉记者,“由于老虎是世界上最美丽雄健的兽王,其山神、祖神、保护神的文化祖师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大魅力,而且它与龙文化互为纽带,贯穿于整个中华文化,很能代表中华民族的龙腾虎跃的文化气质。老虎比任何动物都能代表中华民族勇猛精进、虎虎有生气的民族精神。”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锦州新闻网-2010-02-14 11:3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杜维明:中国文化的课堂有多大
下一条: ·揭秘一代大家任乃强的传奇人生
   相关链接
·[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高佩英]中华虎文化在台湾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孙正国 熊浚 刘梦]长阳土家族白虎文化的融合传承论·[庞淑华]贝叶花发笔底惊——汪玢玲与民间文学
·[王德刚]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王德刚:《民俗价值论——中国当代民俗学者民俗价值观研究》
·[刁统菊]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张举文 宋俊华编:《亚民俗: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第一辑) 》
·[万建中]都市春节的重构与理想主义学术情结·美国民俗学会开展“Why I'm a Folklorist”记录活动
·中美文化对话,从中美民俗学者交流的故事说起·《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讲述民俗学者田野故事
·社会各界沉痛送别陇上民俗学泰斗柯杨·深切缅怀中国民俗学会顾问柯杨教授
·讣告:柯杨先生千古·沉痛悼念陇上学人柯杨先生
·柯杨:现在的人不但不会生活 尤其不会生存·沉痛悼念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创会会长刘志文先生
·[毕雪飞 岩本通弥]日本民俗学者岩本通弥教授访谈录·乌丙安:用双脚走出来的民俗学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