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观风问俗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观风问俗

文社火:嵩山闹歌
  作者:记者 袁建龙   摄影/图:袁建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3 | 点击数:8984
 

  
  原题:流传十代,嵩山闹歌虎年欲发威

  元宵节前夕,登封市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民间文艺会演,其中文武社火表演人气最旺,最吸引人的当属嵩山闹歌。这种独特的、具有浓郁嵩山地方特色的文社火表演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一度中断,直至1978年嵩山闹歌才恢复表演。由于复杂的表演形式和高额的演出成本,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面临传承的危机。  

  嵩山闹歌属于文社火

  嵩山闹歌从形式上来讲是一种民间舞蹈,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是中国几千年神文化崇拜的表现形式,属于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文社火类。

  嵩山闹歌的表演形式很特别——把孩子作为道具顶在大人头上进行表演。由于大人和小孩一般扮演的都是古装戏曲人物,所以独特的穿着和化装很吸引人眼球。

  嵩山闹歌演出规模可大可小,一般是一路至九路(一个大人头顶一个小孩称为一路)。表演的孩子一般年龄在4~8岁,男孩女孩不限。大人和小孩分别化装成各种不同的人物,大人们脚踩音乐鼓点,扭动全身走“一”字、“二”字、“8”字、“0”字或交错走“人”字等队形,头上的小孩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唱各种民间小调。

  有时为了增强演出气氛,还会在表演人员的脚下燃放鞭炮,表演者在烟雾中穿行,给观众如飞一般的感觉。

  演出还有一个总指挥,不断舞动“令”旗,让表演高潮迭起。

  据记载,嵩山闹歌创始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70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产生于登封市颍阳镇的杨岭村。这是个半山丘陵区,是个十年九旱的地方,百姓为了摆脱贫困,渴望五谷丰登,每遇天旱都要到紫云山下老龙洞内祈雨。为了表达祈雨的诚心,村民不但要摆供焚香烧纸,而且,还必须有民间社火助兴。

  公元1703年的夏天,两三个月滴雨未下,百姓吃水都成了难题,村里的老少爷们又去紫云山老龙洞里祈雨。当路过老龙潭时,有儿童出于好奇往潭里扔石头。祈雨的当天,就见西北天空乌云滚滚,霎时间下起了暴雨,中间还夹杂着核桃般大小的冰雹,旱情虽然解了,但庄稼却受损了。

  第二天,杨姓族长传话说:去祈雨的小孩们往老龙潭里扔石头砸住了老龙角,龙王爷大怒所以下了冰雹,降祸人间。村里几位老年人一商量,得去向龙王爷赔礼请罪。村民特意组织了规模很大的文艺社团,打着旗,敲着锣、鼓、铙、镲,抬着供品香纸去老龙洞祭祀。这一次大人们都把自家小孩架在脖子上。

  当时村里有名的铁匠杨全生也参加了还愿。他看到大人们肩上架着小孩,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得很艰难,不懂事的孩子们还在大人肩上互相打逗玩耍。杨全生想,如果能打一个铁架子,把小孩固定在大人头上,大人不再用手扶孩子,想咋走就咋走,小孩也可扮成戏剧人物,大人小孩都可以独立表演,这不是种很有趣的表演形式吗?自此,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杨岭闹歌诞生了。

  闹歌最初的形式是祭祀 嵩山闹歌面临传承危机

  嵩山闹歌以杨岭闹歌为主,有10多种分支,表演以村为单位组成“社”。现代的闹歌,抛开了以前人们敬神的演出内容,成为丰富农民精神文化、歌唱新生活的一种民间舞蹈。

  闹歌的表演和其他的民间社火表演一样,从正月初五开始准备。最为隆重的演出是在正月十五祭神日,一大早全体人员聚集在家庙内化装。一切准备妥当后,由社首带领先到紫云山下的老龙洞、安阳宫、清泉寺、天爷庙等寺庙祭神演出,直到天黑才收社回村。正月十六是专为本村及周边村的乡亲们演出,而后再到本镇各古刹庙会助兴演出,增添节日气氛。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新浪网-郑州晚报 2010-03-02 01:38: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土家族同胞过大年闹元宵
下一条: ·夹金山下藏族同胞欢度“上九节”
   相关链接
·[李美茹]庙会旅游中民间文艺团体的功能研究·[张旭]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建构
·[王颖]地方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重构·[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
·[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张敏]甘肃泾川武社火仪式过程与功能研究
·[赵德利]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朱恒夫]社火與賽戲的形成、發展及藝術形態
·骂社火:中国春节狂欢节·[马佳]山西襄汾陶寺村公共空间的构建及其文化认同的形成
·[赵德利]血社火中的巫术信仰与血祭原型·[贾利涛]从血社火看刑罚的民俗展示及其象征意涵
·The Shehuo Performance: Ancient tradition captured on film·[李永平]陕西“血社火”的历史文化新探
·[安德明]认同与协商:街子乡春节期间的社火表演·[白麟]填补秦陇社火研究的空白之作
·[李倩]晋南长旺村“背冰锣鼓”田野考察·[赵德利]和谐的节庆狂欢
·[田彬华 华明玲]仓山大乐和土门社火锣鼓的音声形态与文化显现·[董晓萍]陕西泾阳社火与民间水管理关系的调查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