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张敏]从石库门走入上海城市文化
  作者:张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3-03 | 点击数:5933
 


  评价一代人,要看成就了多少继往开来的事业。借助世博机遇,上海正努力促使石库门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城市文化创 新。我们翘首以待而乐观其成

  “永远的新天地”——中国2010年世博会上海馆参展主题上周公布,同时公布了上海馆的设计效果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它的入口:原汁原味的石库门造型。这个“石库门入口”,实在是耐人寻味的神来之笔。据介绍,上海馆向全球征集展馆外观设计,在所有专业设计师的来稿中,竟有一半以上不约而同选择石库门元素。这体现了大家对上海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共识和期盼。

  石库门是中国民居城市化的标志

  石库门是近代上海民居的基本形式,因石材门框和厚木大门的典型特征而得名。上海话把用于包套或收束的东西叫做“箍”,比如女性戴的发箍、孙悟空头上的金箍;用石材“箍”住的门,便称作“石箍门”。后来在流传中渐渐变成同音异字,以“石库门”之名广为人知。

  石库门是中国民居城市化的一个标志。19世纪后期太平军东进,江南浙北大批难民涌入上海租界避难,苦于居所难觅、无处落脚。租界当局为此大力动员建筑商建造民居。设计师根据紧凑用地、效率经济的城市民居建筑要求,兼顾中国传统习俗和西方经验,创造出这种中西合璧的新式民宅;又以之为基础,形成了逐排扩展、纵横如棋盘的里弄格局。20世纪30年代,上海城区大部分地段已被石库门里弄覆盖,城市空间的基本结构由此形成。

  石库门样式源自中国四合院,吸收了它高墙围合、厚重木门、客堂厢房等等要素,体现大家庭聚居、男女长幼尊卑有序的传统人伦理念。当然出于用地效率的考虑,也借鉴了不少西方建筑形式,比如将独家独院改作联排共体,将纵深铺展改作竖直叠加,将庭院回廊改作天井楼梯晒台,将窗纸风斗改作玻璃百叶窗,将透雕彩绘改作山花雕塑拱券柱饰等等。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外来的近代城市文化如何一步步融入中国市民的日常生活,挤压改变着往昔农耕社会的生活形态。

  石库门以其融合中西的形象和底蕴得到广泛认同,成为中国近代民居的一个代表和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笔财富,以至有作家将之称为上海文化的一种“图腾”。据上世纪50年代初的统计,上海石库门里弄总数达9000多处,住宅单元在20万幢以上,里弄式住宅占到上海民居建筑总面积的65%左右。就是说,石库门在特定时期一直是上海民居的主要样式,多数上海人生活的家园。

  上海城市记忆中最动人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尽管早已无法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居住要求,但许多上海人的童年记忆系于石库门老房子,在某种意义上,它至今仍是上海人的心灵家园。并且,石库门确实是近代中国人在城市里能够找得到的大众化体面住所;没有石库门,早期城市人将在物质现实中没有着落、孤苦无依;城市会更加冰冷、疏远和隔膜。石库门在许多上海人内心勾起家的感觉,一种百感交集的家的感觉,其中有爱有恨、有无奈有尴尬,更有着温暖、相依为命和依恋认同的亲切。

  石库门是走出乡村的上海人最早聚居的地方。正是住在石库门的岁月,他们渐渐熟悉了城市环境,适应了城市生活,掌握了技艺和规则,养成了职业精神,变成了城市居民。石库门吸引了各种行当、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来此谋生。石库门里弄里,还冒出过许多旅馆、作坊、报馆、电台、申曲戏班、民办大学……在这儿,上海人练就了“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本领,体现出城市化进程中生产与生活混杂一处的过渡特征。石库门所展现的市井百态,是上海城市记忆中最动人的一部分。

  作为百姓杂居的所在,石库门又是匮乏经济条件下,城市生活多样性和新的社会人群关系的孕育地,产生出了融汇中西、海纳百川、善于创新、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在上海的石库门里,居住过许多中国近现代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界的名人,发生过无数影响中国历史的事件,比如中共一大召开、左翼作家联盟活动等等。

  不是债务而是一笔有待开发的资源

  石库门陈旧了残破了,但它不是前人留下的债务,而是一笔有待开发的资源。消除蜗居、改善人居环境,不能毁掉文化资源。城市更新必须留住文化的根,新一轮开发要以文化规划统领建筑规划、经济规划、环境规划、社会规划和生态规划,在文化传承的原则、市民改善生活和城区更新的要求之间,综合平衡,谋求多赢。

  在石库门里弄的传承、利用和创新方面,上海已经探索出以“步高里”为代表的居住改善模式、以“新天地”为代表的国际化高品质文化休闲模式和以“田子坊”为代表的创意商居模式,形态与功能并重、保护与开发并行,将石库门文化用于提升生活品质和城区价值,以至形成了“没到过新天地,就不算来过上海”的口碑。

  评价一代人,要看成就了多少继往开来的事业。借助世博机遇,上海正努力促使石库门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推动城市文化创新。我们翘首以待而乐观其成。

  (作者为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会展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汇报》 2010年01月18日09:11

上一条: ·[兰林友]移民传说与社会记忆
下一条: ·[柯杨]论伏羲神话传说的文化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