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塑造了南方人的文化性格
主持人:从历史上看,南方文化的个性是怎么形成的?
谭元亨:中国文化也可以划分为三大文化板块。第一板块当然是长城以内,即古代中原的范围,属于农耕文化的板块;另一板块则是长城之外,为游牧文化。还有一个板块,便是东南沿海,当为海洋文化。三大文化板块,均先后主导过中国文化的演进,前两个文化自不消说了。而对于南方,海洋文化的色彩,也有深浅之分。从大的方面分,可有吴越、闽台与岭南三个层次,其间,广东的海洋文化色彩是最浓的,早在唐代,白居易诗中就认为“弱与南殊异”、“忧道不忧贫”,清代广州十三行时期,海关监督杨文乾亦奏云:“粤人惟利是视,身命皆视为次”,与北方有不同的义利观。当年李鸿章惊呼“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讲的是无论是农耕文化还是游牧文化都已主导不了中国,而海洋文明正浩荡北上。的确,在他之后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其主帅均是广东人。陈忠实曾说过,“五四”之后的中国文坛,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大都是广东人主打。如果说,北方是以山为忠厚的象征,南方则以水为灵慧的代表,所以,连民谚也不同,称“欺山莫欺人”。地域的不同,令所在地的族群的人文品格也产生了差异。可以说,正是自古以来,海洋文化塑造了南方,尤其是南方人的文化性格。
其实,早在两晋时期,江南一带,聚族而居的传统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南方人的自立、自主、自司,日益增强。广东有一句民谚,便是“马死落地行”,表现出一种摆脱封建的依附意识非常独立的精神。广州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商业都会,连城市布局都以商业为中心,没有皇权的中轴线。明清以隆,洗脚上田、弃仕经商,更蔚然成风,“仕农工商”的排序早早被颠覆了。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十三行八大家为对象产生的谣谚:“潘卢伍叶,谭左徐杨,龙凤虎豹,江淮河汉”,把商人比拟为“龙凤虎豹”,称颂他们的业绩与胸怀有“江淮河汉”之广阔。其中的伍家,被列入世界首富,是当年美国太平洋铁路的重要投资者,可见商人在广东人心目中的地位。当然,海洋文化的两大要素,一是商业文明,一是向外拓业,后者,则有广东数以千万计的海外华人华侨为证。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与俄罗斯不同的,是由于有大量的“外资”进入,所以我们经济改革才走得那么快,而当时的“外资”,其实90%都还是华资,是海外的华资,而俄罗斯则叹息他们没有这样一批“俄资”,所以几乎让“休克疗法”打趴下了。
■地域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历史素材
主持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掀起了一股地域文化研究热,那么研究地域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杨海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就要求文化建设有相应的发展。党中央指出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任务。十六大报告指出了文化的重要性,强调在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课题。这些大大推动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研究。在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研究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必不可少的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各地域文化的内容及其特点,必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从文化人类学来看,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多元的外在呈现和内在结构丰富的直接体现,也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历史素材。以河洛文化为例,它除了蕴涵着和为贵、和而不同、和以处众、内和外顺等丰富的和谐思想之外,还有其存在与实现的特殊形式与传统,这是构建地方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文化源泉。如中原人具有重然诺、讲义气的品格与秉性,在处理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商品流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时,就应注意充分发挥这一历史文化积淀的优势,通过和风细雨沟通与交流,运用友情、乡情、亲情和温情,促成矛盾的调和与化解;能不诉诸法律的则尽量不对簿公堂,使冲突在调解中达到和合;能在民间解决的官方则可尽量避免介入,使矛盾在村夫山野的礼让中得以消融。从这个意义上说,地域文化犹如一部分无字的“习惯法”,在弘扬和谐文化传统,创新和谐文化内涵中具有无形的强大力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北京日报》 2010-02-08 08:1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