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两村里的许多孩子在大人的熏陶下也对舞幡和幡乐演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幡会队伍在狭窄的山路上走会,幡手每一个精彩的舞幡动作都赢得乡亲们的阵阵喝彩。
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京西百花山脚下的门头沟区千军台村和庄户村格外热闹,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京西古幡会再度开场。
今年八十高龄的刘世存大爷头几天就和乡亲们把封存一年的旗幡、乐器重新拿出来,精心整理、擦拭、缝补。刘世存从17岁开始就是千军台村的“会头”,见证了古幡会的几度兴衰。京西古幡会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最早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村社祭祀活动,现在已经成为山里人欢度元宵节最隆重的盛会。刘大爷说,这舞幡可不是个容易的活儿,大的旗幡高6米、重100多斤,每面大旗幡都由数名壮汉负责,舞幡表演分盘肘、肩扛、背箭、脚踢、头顶、牙托、怀中抱月等动作,而且走会时幡擎起来就不能倒,所以要经常轮换擎幡手。
正月十五下午三点,崇山峻岭包围中的两个小山村同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庄户村的旗幡队伍浩浩荡荡开始向二里地外的千军台村进发。千军台村的村头则竖起9面五颜六色的大旗幡,做好接幡的准备。三点半,两村幡会在千军台村村头汇合。随着会头刘世存一声号令“响锣”,两面直径约一米的大铜锣回声四荡,鼓乐齐鸣,所有旗幡全部擎起,两村旗幡队伍合二为一,在千军台村崎岖的山路上走幡,气势蔚为壮观。队列中既有21面色彩缤纷的旗幡,还有吵子会、大鼓锅子会、舞狮、地秧歌等各种各样的花会,扭闪跳跃好不热闹。大旗幡在空中周旋飞舞,虽说是冬季,那幡手早已是汗流满面。
幡会正月十五在千军台村走会,正月十六到庄户村表演,年年如此。离村谋生和在外地工作的,即便春节没时间,元宵节也要回乡“赶会”、“舞幡”。几百人的幡会表演队伍,再加上看会的人,使得山村本就不太宽敞的道路显得十分拥挤。队伍走了两个小时才转完整个山村。
幡会自然离不开幡乐,京西幡乐可是大有名堂。幡乐乐班由两村十几位五六十岁的老艺人组成,有的手执云锣,有的吹着管乐,有的打着铙钹,演奏着《柳公宴》、《过街仙》等悠扬悦耳的古曲,行进在幡会之中,十分醒目。据介绍,京西幡乐脱胎于祭祀礼乐,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乐曲,又揉进京西特色,有“南有纳西古乐,北有京西幡乐”之称,堪称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乐班里的铙和钹是早年乡亲们用锤子手工打造而成的,有些上面已生满绿锈,乐器表面的锤点清晰可辨。而刘世存大爷家珍藏的一具云锣已家传了七代。为使这项文化遗产不致失传,从1981年起,门头沟文化部门就开始收集整理记载古幡乐谱,把原来口传心授的工尺谱译成简谱,便于传承和保存。如今,京西幡乐已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立项工程。
望着壮观的幡会队伍和喜庆的村民,走在队伍后面的刘世存感慨万千。他说,乐班的老艺人已经纷纷作古,没有政府部门的努力,许多幡乐乐曲恐怕已经失传了。现在两村能舞幡和演奏的已经有300多人,其中很多是年轻人,“再也不用担心把老玩意儿给丢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网-北京日报 2010-03-02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