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演出简介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8 | 点击数:27395
 

  灿烂中华──综合专场二

  此场演出,为元宵节非物质文化调演活动的最后一场演出,汇集了畲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域选择上突出南方为主,兼柔西北的特点,集中展示了福建、湖北、广东、海南、重庆、湖南、甘肃、宁夏、西藏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少数民族“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演出中观众可以欣赏到瑶族耍歌堂、长阳山歌、沮水呜音等精彩节目。这些节目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国灿烂多彩、繁荣辉煌的民族文化,展现了我国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生生不息的发展面貌。

  

  

兴山民歌(网络图片)  

  其中,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家珍表演的“兴山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的经典曲目。兴山民歌,源远流长,蕴藏丰饶,分布于湖北省兴山县各乡镇及其东、南、北部的周边地区。被国内音乐界学者指认为“荆楚古歌”的遗存。它音调奇特,不见经传,让人不识音高、不辨调式、不易歌唱。它所包含的“兴山三度音程”,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目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民歌(本网资料图)

  此外,畲族民歌为近年来首次进京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的节目,很值得关注。畲族,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主要聚居于闽东、浙南地区。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畲族民众传授历史、文化、生产、生活等各种社会知识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不论男女老少大都善歌,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民族歌俗歌会和山歌歌俗。题材内容丰富,大致可分为叙事歌、杂歌、仪式歌,曲调大致分为山歌调和师公调两大类。大多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该项目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场演出将于2010年3月29日、28日19:30在天桥剧场上演。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卫臣]人口较少民族:怎样留住最后的文化遗产?
下一条: ·中国逐步建立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