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奇葩──青海省专场
青海省历史悠久,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因长江、黄河、澜沧江皆发源于此,人称“江河源头”。这里生活着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创造了独特丰富的民间文化,形成了灿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场演出集中了青海省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项目,充分展示了青海省悠久绚烂的历史和富有民族韵味的瑰丽文化。
演出分为“情满雪域”、“天籁之音”、“欢歌劲舞”、“花海飘香”和“彩袖飞虹”五个部分, 观众可以有幸聆听曲调高亢、旋律优美的“花儿” 和历史悠久、随兴编唱的“藏族拉伊”。欣赏到形式活泼、既歌又舞的“回族宴席曲”和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延海表演的“土族婚礼”。
锅庄舞(本网资料图)
此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的“弦子舞”和“锅庄舞”也将和观众见面。“弦子”又称“谐”、“叶”、“巴叶”,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也常称为“弦子”,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内容包括有迎宾舞、相会舞、赞颂歌舞和爱情歌舞。旋律活泼热情,舞蹈轻松抒情,极具民族特色。“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其中以“玉树卓舞”种类最为繁多,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深厚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三个部分。很有观赏价值。
本场演出将于2010年3月3日、4日19:30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激情呈现。
巴蜀羌魂──四川省专场
羌族,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文。
羌族因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在漫长的岁月中,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从他们的歌声和舞蹈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那源自祖先炙热灵魂的不断舞动。
羌族聚居区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灾区内羌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文明造成了巨大破坏。为了抢救和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牌成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随后,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和羌族群众的积极参与下,2009年,反映羌族民俗风情的“羌年”作为羌族文化的集中代表,申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批准入选。
羊皮鼓舞(本网资料图)
此场演出,以“羌年”为主要内容,以“羌魂”为主题,分为“祭”、“耕”、“韵”、“魂”四个部分,通过万物供奉、铠甲舞、羊皮鼓舞、羌笛演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集中展示,表现了羌族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重建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
演出将于2010年3月7日、8日19:30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