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演出简介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8 | 点击数:27394
 

  高原奇葩──青海省专场

  青海省历史悠久,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因长江、黄河、澜沧江皆发源于此,人称“江河源头”。这里生活着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创造了独特丰富的民间文化,形成了灿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场演出集中了青海省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秀项目,充分展示了青海省悠久绚烂的历史和富有民族韵味的瑰丽文化。

  演出分为“情满雪域”、“天籁之音”、“欢歌劲舞”、“花海飘香”和“彩袖飞虹”五个部分, 观众可以有幸聆听曲调高亢、旋律优美的“花儿” 和历史悠久、随兴编唱的“藏族拉伊”。欣赏到形式活泼、既歌又舞的“回族宴席曲”和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延海表演的“土族婚礼”。

  

  

锅庄舞(本网资料图)

  

  此外,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的“弦子舞”和“锅庄舞”也将和观众见面。“弦子”又称“谐”、“叶”、“巴叶”,是藏族特有的一种胡琴,一般由男子演奏。“弦子舞”也常称为“弦子”,是在乐器弦子的伴奏下,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藏族歌舞艺术。内容包括有迎宾舞、相会舞、赞颂歌舞和爱情歌舞。旋律活泼热情,舞蹈轻松抒情,极具民族特色。“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其中以“玉树卓舞”种类最为繁多,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深厚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三个部分。很有观赏价值。

  本场演出将于2010年3月3日、4日19:30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激情呈现。

  

  巴蜀羌魂──四川省专场

  羌族,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北部茂汶,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等地。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通用汉文。

  羌族因依山而居,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勤劳勇敢。在漫长的岁月中,用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和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从他们的歌声和舞蹈中,我们可以鲜明地感受到那源自祖先炙热灵魂的不断舞动。

  羌族聚居区是“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重灾区。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对灾区内羌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古老文明造成了巨大破坏。为了抢救和保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牌成立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随后,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和羌族群众的积极参与下,2009年,反映羌族民俗风情的“羌年”作为羌族文化的集中代表,申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被批准入选。

  

  

羊皮鼓舞(本网资料图)

  

  此场演出,以“羌年”为主要内容,以“羌魂”为主题,分为“祭”、“耕”、“韵”、“魂”四个部分,通过万物供奉、铠甲舞、羊皮鼓舞、羌笛演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集中展示,表现了羌族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重建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

  演出将于2010年3月7日、8日19:30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张卫臣]人口较少民族:怎样留住最后的文化遗产?
下一条: ·中国逐步建立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
·[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王娜]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