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书评文萃

首页民俗学文库书评文萃

[陈蓉霞]达尔文:从神创论到进化论
——艰难的心路历程
  作者:陈蓉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7 | 点击数:11618
 


  编者按:“达尔文年”已经过去,但达尔文在人类科学史、思想史上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一再回味。去年,为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及《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国内出版了大量与达尔文及进化论相关的图书,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达尔文》。该书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最权威、最好的达尔文传记,但在国内却未受到读书界应有的重视。为使这本重量级译著不致埋没,我们特发表陈蓉霞女士的长文,以向读者推介该书。

  

《达尔文》,[英]阿德里安·戴斯蒙德、[英]詹姆斯·穆尔著,焦晓菊、郭海霞译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65.00元

  不同于牛顿,达尔文对人类心灵的冲击或许更有震撼力。如果说,牛顿在发现了万有引力之后,依然为上帝保留“第一推动”这一角色的话,那么,达尔文却通过自然选择理论废黜了上帝的这一角色;不同于引力理论,自然选择理论无须复杂的数学公式作为表达方式,就其字面意义而言,理解似乎不成问题,但人们接受这一理论却需要跨越更大的障碍。不同于牛顿在一个奇迹年完成了他主要的科学工作,达尔文可说是穷其一生思考和完善他的理论。这就使得有关达尔文生平的读物更具可读性,《达尔文》厚重如砖头,却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许多细节可圈可点,即是明证。

  航海所见带来了诸多疑问,但最大的疑问却与人类有关。想到那些茹毛饮血的野蛮人,他无法遏制这一念头:我们的祖先是否也曾如此?同一个造物主怎么会同时造出如此原始和如此复杂的人?一个线索逐渐浮现:各个物种之间存在一个亲缘谱系。联想到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神创论的支柱也不再可靠:神所造的世界果真为人而存在?

  自然选择理论的对立面是神创论或者说设计论。神创论中隐含了相互关联的若干命题:上帝造物;物种不变;物种背后体现设计者的意图;人类是创世计划中的最高一环;人类的荣耀或尊严直接来自神意。难怪当时的博物学家大多同时也是神职人员,因为博物学的最高使命就是为神创论提供证据。达尔文刚出道时,弃医学而入神学,原本就是打算做一个悠闲的乡村牧师,同时又能兼顾自己的博物学爱好。初入博物学的达尔文,曾经被当时英国神学家帕利的《自然神学》所打动。在帕利的书中,呈现的是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不同的物种各就各位,在这背后定然有一个设计者,而博物学家的使命就在于寻找这种设计的证据,以便证明上帝的存在。

  正是环球航行令达尔文偏离了原先设计的人生轨道。1831-1836年间,达尔文成为小猎犬号的乘客,起因是该舰舰长菲茨罗伊在航行期间需要一名绅士做伴,经达尔文在剑桥时的导师亨斯罗的推荐,家庭富裕、刚从剑桥毕业的达尔文有幸成为舰长的客人而获得这次机会。当然航行期间所有费用自理,包括考察费用,好在达尔文有个不差钱的富爸爸。

  出航不久,达尔文做的第一个考察工作就是用网捕捉到无数微小的生命,它们形状各异、色彩斑斓,一个念头自然涌现:为什么广阔的海洋里有“如许美妙之物”却无人欣赏?将它们创造出来似乎没什么“目的”。(P89)这是对设计论投下的第一个疑惑。在南美这块新大陆,达尔文发现一种寄生黄蜂,它将刺死后的毛虫作为食物来哺养自己的幼虫。达尔文一直对这种低等生物无法忘怀,因为它的“恶行”似乎背离了造物主的“善”。

  航行途中,达尔文收到了刚刚出版的赖尔的《地质学原理》第二卷(1832)。在第一卷中,赖尔讨论的是地球表面的逐渐变化。在第二卷中,赖尔讨论的则是,在变化的环境中,生物是否也会随之而发生改变。作者给出的结论是,环境的压力或改变只会让生物灭绝而非变化。联想到刚刚挖掘到的化石动物大地獭,达尔文对物种的绝灭印象深刻,但随着旧物种的灭绝,新物种如何产生却成了一个神秘的问题。这是达尔文首次模糊地接触这一课题。

  1832年12月,军舰来到南美的最南端——火地岛,达尔文初遇传说中的野蛮人并且震惊无比,“野蛮人和文明人之间有着怎样的天壤之别啊,甚至比野兽和家养动物的区别还大”。(P101)顺便提及,当时的小猎犬号上就有三位已经文明化的火地岛人,他们是舰长菲茨罗伊上次航行期间在火地岛带回的土著人,菲茨罗伊之所以承担这次航行使命,起因就在于想把这些火地岛人送回他们的家乡以便在当地传教。同样是火地岛土著人,但两者的差异却大相径庭,这说明了什么?这当然证明了人类本性的可塑性。这一事实给达尔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34年5月,军舰驰入南美的科克本海峡,对着那些“起伏不平、积雪覆盖的峭壁”,还有巨大悬崖下的一个小棚屋,表明曾有人迹在这儿出现,达尔文陷入了沉思。这是一片多么荒凉的自然,而人在这种环境中又是多么渺小,微不足道。在这里,人类“看起来根本就不像主人”。(P119)这是对人类中心说的首次质疑。接下来的一年,1835年2月20日,达尔文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地震,大地突然颤动,许多人的生命瞬间被夺走。地震持续时间虽然只有两分钟,但它对心灵带来的冲击却持久而又深远。达尔文立刻联想到自己的家乡。如果这场灾难发生在人口密集的英国,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一幕。地震和火山爆发之类的灾害恰在提醒我们,人类犹如居住在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炉上方,或者在薄薄的冰面上滑行,其脆弱和不堪一击令人心悸,但这却是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它成为达尔文思考物种问题的重要依据。终其一生,达尔文都在深刻思考痛苦问题。如果说,传统宗教正是因人生的痛苦问题而兴起的话,那么达尔文思考的结果却是抛弃了宗教信仰。因为神创论与生命的痛苦难以协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华读书报 2010-02-2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锡诚]罗香林的《粤东之风》
下一条: ·[张仲民]文化史研究的系谱和反思
   相关链接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流派问题·[罗伯特·莱顿]西方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四个理论背景
·[陈刚]周作人神话思想研究·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的遗产仍影响当今世界
·[刘晓春]殖民主义时代的时间观·[刘锡诚]北大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
·[刘锡诚]夏曾佑:进化论的神话观·[刘晓春]在异域与本土之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