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宁稼雨]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
  作者:宁稼雨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5 | 点击数:23113
 
此类以女娲补天故事为符号,指代各类壮观伟业的文学描写不胜枚举,如张养浩《秀碧石》一诗中以“初疑女娲醉堕簪,刼火不烧年万亿”两句形容友人所示“秀碧石”的精美;又如胡祇遹《华不注山》诗:“女娲补天炼云腴,偶遗一峯投齐墟。不依乱石徒相杂,直矗平田只自孤。”[30](卷六)诗中华不注山即济南市郊金舆山,李白等大文豪都过此并留下诗篇。而胡祇遹此诗却将华不注山想像和描绘成为当年女娲补天时偶尔遗落的一块峰石,它不与乱石相杂,独自挺立于平原之上。又如元王沂《岩石砚為柴舜元宪佥赋》:“汉江有竒石,磊落太古色。淘沙相薄蚀,岁久露岩穴。幸免女娲手,炼之补天裂。”[31](卷四)作者在赞叹汉江奇石之美的同时,又感叹这样的奇石当年幸亏幸免于女娲之手,没有用于补天。作者的本意是以此来说明汉江奇石的奇美,但也从反面暗示出,如此奇美之石当年在女娲手下只是落选之物,可见女娲择石之严。这种文学想像空间的铺设无疑给读者对于女娲补天文学意蕴的把握和驾驭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的确,女娲补天神话题材的符号化,为补天神话的进一步文学化打开了一道大门,文人们蜂拥而入,纷纷以补天神话作为展示自己文学才华的手段,并服务于自己各自作品中的内容和意境。如元代袁桷《玉署鳌峰歌》:“女娲五色余刀圭,化为蓬莱东海之虹霓。”[32](卷八)美丽的玉署鳌峰,被想像成为经过女娲五色刀刊削之后所化,其美丽形态如同蓬莱东海之虹霓。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的女娲补天意象符号化的使用不同,诗中作为修辞喻体的,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女娲补天意象,而是女娲补天意象和蓬莱东海虹霓两个喻体的连环套用。很显然,女娲补天意象在这里进一步扩大了文学修辞的使用范围。其走向文学、移位为文学的轨迹,更加纵深化和自觉化了。与此相比,宋人王安中的题画诗《题赵大年金碧山水图》的文学色彩更为胜出:
 
余闻女娲炼石补天缺,石破压天天柱折。五色堕地金嵯峨,六鳌跨海吹银波。扶桑玉红下天半,贝阙珠宫紫云满。[33](《初寮小集》)
 
尽管诗中没有采用袁桷那样的喻体连环套用法,但诗人却以“金嵯峨”来形容“五色堕地”缤纷之态,以“吹银天”来描绘“六鳌跨海”凌空雄姿,从而把女娲补天题材中的几个母题意象的文学色彩,渲染得淋漓尽致。
然而把女娲补天神话题材的文学潜质挖掘并发挥到极至的是明初大文人刘基。好像是对女娲补天故事情有独钟,刘基的诗文中大量采用了女娲补天故事,以此作为渲染气氛,抒情达意的有效手段。比如《丹霞蔽日行》把丹霞蔽日的绚烂景色形容为“女娲在青天,岁莫还炼石”[33](卷一),《常相思在玄冥》则把想像玄冥之中“寒门六月天雨冰,天关冻折天柱倾”的奇诡现象描绘为“女娲炼石补未成,石鳞迸落如流星”[33](卷二)。女娲补天的故事原型,成为刘基信手拈来的文学语汇,广泛展现于各类诗文作品之中:
却取女娲所抟黄土块,改换耳目口鼻牙舌眉。(《二鬼》)[33](卷十)
女娲石坠鳌脚折,海水散作云霏霏。(《寄宋景连》四首之一)[33](卷十五)
苍梧之山绝浮烟,上与女娲所炼之石相牵连。(《题悬崖兰花图》)[33](卷四)
忆昔康回触折天柱时,女娲扶天立天维。(《戏为雪鸡篇寄詹同文》)[33](卷十六)
持献女娲皇,天罅或可补。(《为贾性之赋松石》)[33](卷三)
王母桃花冻不绯,五色石裂女娲噫。(《雪鹤篇赠詹同文》)[33](卷十六)
 
如果说汉魏以后文学的独立使得文人对典故的需求大量增加,故而为神话走向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的话,那么随着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这个舞台的空间会是越来越大。刘基只是一个点,在他前后,以女娲补天作为诗文典故或修辞手法的作品多如牛毛,不胜枚举 。
 
 
女娲补天神话的文学移位,不仅表现在诗文领域,而且也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由于文体的特性所在,叙事文学作品在表现女娲补天题材时一方面承袭了诗文作品中女娲题材的传统意象和使用角度,增加作品的文学意味,展现出补天题材的无穷文学潜力。其中比较多的是以女娲补天作为既定的符号喻体,指喻与补天意义相近的涵义。有的以女娲补天为超人之力的象征,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先取荆州后取川,大展经纶补天手。”[35](第七十五则)《封神演义》:“蒙卿等旋乾转坤之力,浴日补天之才。”[36](第一百回)《真傀儡》杂剧:“相公有补天浴日手段,特遣相问。”[37]《玉梨魂》:“即令女娲复生,亦少补天之术。”[38](第三章)《湘烟小录》:“白甫此笔,真有炼石补天之妙。”[39](第十二集)有的以女娲补天指代丰功伟绩,如《英雄成败》杂剧:“有旋乾转坤之力,补天浴日之功。”[37]《投梭记》传奇:“荷君恩深惭尸素,补天何日?”[40]如《平山冷燕》山黛席上应题所作《五色云赋》,开篇就是“粤自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一句。接着便以驰骋的想像和优美的语言,展示了一个诗意盎然的世界。书中对该赋写成后众人的反应有这样的描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下一条: ·[陈进国 林均]明教的新发现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
·[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李一凡]上古史演义中的神话历史书写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