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的大山深处,布郎族和德昂族的年轻人,都不愿意讲本民族的语言了,他们要走出大山,到城市打工,挣多多的钱,改变百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生活,有的小伙出了大山就再也没回来。
调研组了解到,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规划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正在兴建的广西环江县民族博物馆仅有文物500余件,不具备开馆的基本要求;不法商人对民族文物的走私活动相当频繁,有些文物已流失境外;相当一部分人口较少民族的干部和群众,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薄弱;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和人才都严重不足。
委员们深深地感到,人口较少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着比其他民族更为严峻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渴求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还要不要。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使人口较少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上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又要在发展中切实保护好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已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的当务之急。
守护我们可以栖居的精神家园
——关于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穿梭于云桂大地的山水与村落之间,伴随着一步步的深入探讨,调研组成员们对这一问题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我们要在积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其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有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其次,要统筹规划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制订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开展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展相关法规标准的研究制定,支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等等。
委员们的思考还在进行着。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公而忘私的“天下为公”精神,以义制利的“见利思义”精神……这些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情感和个性特征,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是我们可以退守和栖居的精神家园——这才是我们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也是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作者为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干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政协报 2010-02-22 14:39:0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