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中国实践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实践

[张卫臣]人口较少民族:怎样留住最后的文化遗产?
  作者:张卫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3 | 点击数:8779
 

  在云南的大山深处,布郎族和德昂族的年轻人,都不愿意讲本民族的语言了,他们要走出大山,到城市打工,挣多多的钱,改变百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生活,有的小伙出了大山就再也没回来。

  调研组了解到,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规划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正在兴建的广西环江县民族博物馆仅有文物500余件,不具备开馆的基本要求;不法商人对民族文物的走私活动相当频繁,有些文物已流失境外;相当一部分人口较少民族的干部和群众,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薄弱;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和人才都严重不足。

  委员们深深地感到,人口较少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着比其他民族更为严峻的两难选择:一方面渴求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又面临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还要不要。如何采取有力措施使人口较少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上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又要在发展中切实保护好其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已成为人口较少民族在发展中面临的当务之急。

  守护我们可以栖居的精神家园
  ——关于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穿梭于云桂大地的山水与村落之间,伴随着一步步的深入探讨,调研组成员们对这一问题渐渐有了清晰的脉络。

  首先,要坚定不移地继续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我们要在积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对其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使人口较少民族的特有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其次,要统筹规划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制订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开展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展相关法规标准的研究制定,支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等等。

  委员们的思考还在进行着。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公而忘私的“天下为公”精神,以义制利的“见利思义”精神……这些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情感和个性特征,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之中,是我们可以退守和栖居的精神家园——这才是我们加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也是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作者为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干部)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新网-人民政协报 2010-02-22 14:39: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田青]“文化自觉”何时成为中国社会共识?
下一条: ·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活动演出简介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赵丹 王洪军]从日常之物到非遗绝活:本溪满族荷包的保护与传承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
·[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张启龙 乔方辉 路维民 张文艳 张统夏]实用是非遗最好的传承
·[张玲 张皓南]鲁南五大调在“双创”中的实践·[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詹涛]从“走四方”到“守家园”:市场订单制下的代工生成的新华银器锻制技艺·[袁芸健 左红卫]新疆国际大巴扎非遗集市对非遗传承传播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