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访谈·笔谈·座谈

首页民俗学文库访谈·笔谈·座谈

王蒙:中国历法不比公历低一头 春节用不着申遗
  作者:记者 韩小蕙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23 | 点击数:4516
 

 
  原题:
  过大年的时候,让锣鼓敲起来
  ——访著名作家王蒙

  记者:听说您提出了关于春节应办成戏曲节的观点,很新颖也很大胆,请问您怎么想到要这样提出?依据是什么?具体想法是什么?

  王蒙:我有个习惯,一过春节就听几出戏,《三岔口》、《恶虎村》、《武家坡》、《小女婿》、《陈妙常》、《杨乃武与小白菜》等都是过年听戏的记录。把听戏与放假、拜年、包饺子、放鞭炮结合起来,感觉特别良好。

  近年来,每到年前,中央领导都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办观赏戏曲演出,媒体也都作了充分的报道。老百姓看了,也会分享这种快乐的吧。

  我想,如果这个观赏戏曲的习俗变成全民的活动,中央领导与民同乐,老百姓与领导共迎新春,多么好!条件不同,这样的戏曲迎春,当不拘一格,可以是正规的剧场演出,可以是茶馆餐厅里的助兴,可以是卡拉欧开,可以是票友玩一把,可以是业余比赛,可以是电视戏曲展演,可以是戏曲名角下乡下基层等等。

  其实旧中国每逢春节,各商店都歇业五天至半月,各商店紧闭门户,窗子上上着木板,店铺内是敲锣打鼓,戏声嘹亮。生旦净末丑千啼百啭,有传统,有气氛,有乐儿也。

  记者:中国是戏曲大国,各地都有许多地方剧种,如果要办春节戏曲节,应该怎么进入,即两者怎样结合才能找到最佳契合点?

  王蒙:我觉得可以自由组合,多样创造,搞交响乐队伴奏的现代戏演出未尝不可,搞二人转式的小型才艺表演也行,地方戏曲的种类越宽泛越好,某些曲艺也可以包括进去。当然,此事办成,首先是文化行政部门与各地文化站馆有了活儿啦,他们的办法多着呢。

  记者:春节唱大戏,还有一个民俗问题,请问戏曲与民俗的关系怎么摆?

  王蒙:如前所述,春节唱戏,本来就是民俗。农村中还有类似花车游行式的巡演与联欢,还可以加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等等。越唱越听越有民俗味道,“过大年”回来了呀。

  记者:如书上和老人们所讲,早先中国人过春节很热闹,有非常多的传统戏曲以及五花八门的民间表演等等,令人神往。而时代发展到今天,应该说现在春节的节庆内容也十分丰富、新颖,形式很多,比如旅游、看影视剧、唱歌、体育锻炼、上网,甚至做慈善活动等等。那么,戏曲会不会被消解掉呢?至少,怎么能让戏曲和这些新兴活动像拧麻花那样和谐自然地协调起来?这个问题落实到字面上可做如下表述:传统的欢乐形式如戏曲,怎样能更加浑然天成地与不断涌现出来的当代新节庆方式结合得更好,以更加深入更加丰富地满足当代人的心灵需求?

  王蒙:你说得很对,春节也是假期,这点上与一切假期无异,假期中会有各种休闲与交际活动,亲友来往、拜年、旅游、娱乐、影剧、体育、竞技、餐饮、购物、收藏、医疗、保健,公关与个性化趣味活动包括读书、赏画、写字、上网、集邮、练功、棋牌……当然也会有加班加点,有公安人员、三产从业人员、公共管理人员的节庆奉献。所有这些,各行其是,各行其需,各行其便,自有其主管部门或公司团体,依例运转,也不会互相发生矛盾。

  我想建议有关部门与媒体的是,有意识地提倡一下、组织一下、安排一下不同层次的戏曲演出与观赏、比赛等活动,既可以增加春节——依我意应该叫作“大年”——的文化含量,又可以趁机推动中华戏曲的振兴,还可以与老祖宗的过年传统链接。何乐而不为?中国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我们的民族性喜欢热闹,不喜欢冷清,过大年的时候,让锣鼓敲起来,胡琴响起来,生旦净末丑都扭起来,让观众大声地喊喊好、鼓起掌来吧。

  记者:春节的氛围已经越来越浓,可以感觉到大年已经急不可待地来敲我们的门了,所以还想请问您对“过春节”有什么思考?我的意思是,在中国社会自觉不自觉进入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大潮的冲击、网络之手的操纵等,一度使我们古老的春节文化式微,传统年味变得寡淡,春节文化生态面临挑战。近两年,在有识之士“回归传统”的不断呼吁下,当然更是在大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巨变的需求下,这种情况稍微有了一点点好转。请问您的“现代春节观”?

  王蒙:先要为春节正名,春节就是中华新年,这一点,英美和一些欧洲大国元首都是承认的,他们在向本国华裔族群祝贺春节时,从不说春节—— S p rin g fe stiv al,而是说祝贺中华新年——C h in e se n e w y e ar。只要看一看中国农村,看一看多少亿人的春运热潮,就知道了中国人的“年”是这一天,而公历的一月一日过去叫阳历年,是后来的东西。再找一找中国古典诗文上有关过年的描写吧,中国人的骨髓里,只有这一个大年!我们从来都是说大年三十、大年初一、大年下等等,说明大年之名深入人心。为了不与现时已经被公认的新年磨擦,我建议今后将春节定名为“大年”。

  记者:最后顺便请问您对春节申遗的看法?曾有人呼吁不要再去申遗了,因为每个申遗项目光手续费就要交600美金,中国成千上万个项目都一股脑去申,致使国家资财巨量流失!这还不算各地为申遗而动用的工程费等等更是动辄数十万数百万元。而从国外也传来消息,由于费用昂贵,英国已放弃申遗。对此,您怎么看?

  王蒙:如果申遗,应该为中国历法申遗。将中国历称之为阴历,或翻译作月亮历(lunar calendar),或称之为农历,都是自我贬低的表现。中国历法是兼顾了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动与位置关系的、极聪明极全面极方便的历法,二十四个节气,三九、三伏的计算,都精确地考虑到了地球的公转,是符合阳历的要求的。中国历完全不比公历低一头,中国历法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和对人类的贡献。

  至于申遗,闹得太热也是缺少自信心加浮躁的表现,我们的“遗”太多太多了,既是遗产,也是被某些人某些时候所遗忘的瑰宝,整个中国的存在,整个中国文化是最大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财富,用不着挤着去排号,也不需要排这个号。没有排上号,被遗忘了,应该是人类的损失,而不仅是某地的旅游损失。

  记者:谢谢王蒙老师!祝福您虎年腾跃,步步更高!  

 

  文章来源:中新网 2010-02-12 10:42:0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连山:作客中国新闻网解读春节文化
下一条: ·[段志强 赵嗣胤]渡边浩谈日本思想史研究
   相关链接
·[杨秀]一个京西门头沟人的春节过法儿·[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岚]湛江市太平镇东岸村春节年例习俗调查报告·[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陈在扬]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春节习俗调查·[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
·[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
·[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花开颐和”首届岁朝插花展赛开展·联大通过决议将农历新年列为联合国假日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常睿]都市春节习俗实践的内在动力
·[巴莫曲布嫫]申遗与履约: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进程看中国实践与中国经验·[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耿波]仪式与距离:中国传统春节的社会组织意义与艺术性·[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
·[张跃]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