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潘守永]民族博物馆十年:四个亮点,两个缺憾
  作者:潘守永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8 | 点击数:13523
 

  2000~2009:跨越,十年。

  1999年至2009年,是我国博物馆水平整体提高与迅猛发展的关键十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相关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各类博物馆(含纪念馆、名人故居,不含动物园、植物园以及自然保护区等机构)2800多家,其中文物系统所属博物馆约有1600多家,民族地区共有博物馆400多家,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14.3%。也就是说,民族地区的博物馆事业在这十年间已经悄然兴起。

  下一个十年,民族博物馆无疑会以自己特有的室内室外互动的展览新形式、静态展览与动态演示结合的方式等,提供给人们更多更有意思的活动项目。

  雪域高原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坐落于罗布林卡的对面,开馆日期是1999年10月5日,刚好是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西藏民主改革40周年之际。虽然未能躬逢其盛,但当时,笔者内心的欣喜与激动仍然难以言表——我国的第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级大型综合博物馆终于在迈入新世纪的前夕建成,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五大自治区都有了自己的区级博物馆!

  这十年间,笔者曾3次到该馆参观学习,有两次都是以评估专家的身份,所以难免带着“挑剔的眼光”。但是,那沉稳庄重的藏式建筑、琳琅满目的历代珍宝以及身着藏装能操三种语言进行讲解的讲解员,不能不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建成后,其基本陈列跻身“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2008年,西藏博物馆又成为首批79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由此可见,其专业水准已经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博物馆“平起平坐”了。

  去年,作为雪域高原的第一座现代化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和全国大多数博物馆一样,终于也开始免费开放了。现在,如果到拉萨旅游,西藏博物馆是必去的——基本陈列中的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部分,专题陈列中的唐卡艺术展和瓷器精品展都应该是必看的内容。  

  从旧馆到新馆:质的跨越

  十年来,我国新的博物馆建设热火朝天,除了新建博物馆外,原有博物馆也热衷于新馆舍的建设。内蒙古博物馆赶上了这个好时机,无论软件硬件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内蒙古博物馆旧馆建成于1957年,比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早了两年。这是一家综合类的地志性博物馆,也就是说,自然历史与人文历史无所不包——这个模式是上世纪50年代从苏联学习来的,这是第一代省级博物馆的典型模式。

  1957年建设的内蒙古博物馆只有5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3500平方米。后经过改造和扩建,建筑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展厅7000平方米,但仍然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藏品和展览需求。2004年,内蒙古博物馆新馆建设开始进行。3年后,新馆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包含7个基本陈列和6个专题陈列。现代化的文物库房、互动体验区、观众休闲区、演讲厅和学习室等等,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可见,从旧馆到新馆的变化不单纯是建筑和地点的改变,而是一个质的跨越。

  这些年来,每次到现场考察参观,都会被宽阔的广场、雄浑的建筑和丰富多彩的展览所迷倒,收获良多。要知道,现在的内蒙古博物馆可是民族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其藏品达10万多件(套),与首都博物馆新馆、上海博物馆不相上下,有多个陈列展览跻身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行列。

  来到内蒙古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中的《塞上雄风——驰骋北方的中国古代骑马民族》、《大漠天骄——震撼世界的中国古代蒙古民族》、《北国风情——天然古朴的内蒙古近代民风民俗》以及《风云骑士——中国古代北方草原鞍马文物选精》、《马背衣冠——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服饰荟萃》、《瀚海华章——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美术集锦》、《苍穹旋律——中国北方草原古今歌舞艺术撷英》和《古道春风——中国古代北方草原丝绸之路遗珍》都是不得不看的。

  另外,内蒙古博物馆的讲解队伍全国闻名,似乎人人都有才艺,在4年一度的全国博物馆宣传讲解大赛中,每次都能拿到多个一等奖。在刚刚结束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遗产宣传讲解大赛中,该馆获得了3项一等奖,居于全国之首。有一个周末,笔者来到博物馆,刚好遇到乔纳森讲解。这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小伙子,他在内蒙古博物馆已经义务讲解了两年,是全国评选出来的“十大志愿者之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报 2010-02-05

上一条: ·[拉巴次旦]浅谈口头传承形式所延续的藏族文化
下一条: ·[杨义]从文学史看“边缘活力”
   相关链接
·[朱莉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博物馆非遗展陈叙事模式研究(2013-2023)·[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
·[吴茂颖]超越对立:从馆舍到活态·[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
·[王舒宇]非遗视域下的辽宁省博物馆古书画临摹复制技艺·[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
·[李扬 谢亚文]万唐人物:明清以来英美世界中国民俗资料的收集与研究·[杜韵红]从理念到路径:博物馆展演的非遗保护实践
·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全国博物馆文创联盟成立大会在京举行·[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
·[徐家乐]开放、可及与兼容:吐鲁番博物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蒋愔澄]非遗工艺展览策划研究
·[杜韵红]以村为馆: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马桂纯]民族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刘蓓]省级非遗馆建设理念、标准与路径·[林玉惠]民众之学:中国珠算博物馆的民俗实践
·[杜韵红]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研究·[毕常新 梁莉莉]物质遗存与共同体凝聚:一个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微观叙事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孙芳]由隐到显:博物馆实践中的民俗文物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