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物之社区保护的可能性
姚村的宗族组织很发达,姚姓所建祠堂也颇多。除了大祠堂,各房均有自己的分祠堂,即“堂”、“厅”类建筑物。兰溪有的地方把大宗祠下的分支祠堂叫做“厅”[12],姚村也称为“厅”或“花厅”。各祠堂皆有儒雅的名号,如“存德堂”、“如德堂”、“崇德堂”等。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堂号有“瑞德堂”、“颂德堂”、“敦厚堂”、“聚斯堂”、“余庆堂”等;现存的主要有“存德堂”、“齐政堂”(“瑞叶三斯”)、“如德堂”(不久前重建,“威世重兴”)、“崇德堂”(“颂叶三斯”)、“慎德堂”(现在的“文化宫”)、“衍庆堂”(村委会办公室)等。这些祠堂的分布较为均匀,可能与各房、各支的相对集中居住有一定关联。
祠堂门额上题写“瑞叶三斯”和“颂叶三斯”,表示“落叶归根”之意。“三斯”意为“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就可观察到的“崇德堂”(“颂叶三斯”)而言,其石门朝东,有云状雕刻;门后竖关,内有小天井;天井角柱上分别有“光”、“前”、“裕”、“后”四字;柱头木雕多为福、寿题材及吉祥花卉等图案;屋檐瓦呈“双钱”(泉)图案;堂厅大门顶上,竖砌“亲睦”二字;又有横额浮雕“颂叶三斯”四字。另一处堂厅大门顶上竖砌“恩荣”二字,又有横额浮雕“瑞叶三斯”四字;其正面砖砌图案多为“五狮戏绣球”、“百(柏)事如意”及仙桃、松柏、凤鹤等。村民们对这些吉祥图案的解释,多依据谐音原理,如以“鱼”、“女”相谐,“鹿”、“乐”相谐,“蝙蝠”、“遍福”相谐等[13]。
姚村各房后裔中有能力者,皆可新盖“堂”、“厅”建筑。堂、厅建筑的不断涌现,说明宗族内存在着分层。在宗族内各分支下,可能会有更小分支(相当于北方农村里的“股”)之祠堂的建立。建设新的堂或厅,除了有“功名”、“口碑”、光宗耀祖等动机之外,其后裔繁衍至一定规模,围绕其祠堂,自然会比其他分支更易促进血族的凝聚与向心力。50年代以来,堂、厅等与村落宗族组织相关的建筑物,主要用来摆放生产队的农具杂物,到80年代以后,堂、厅建筑之维系宗族血缘的功能又逐渐得以复活,以祭祖为主的宗族活动也逐渐得以恢复。
“如德堂”1985年曾遭火灾,历经6年努力又得以重建。在面朝潆溪的如德堂里,充斥着由儒雅的对联构成的意义世界。大门对联为“华厦展新图,神州歌盛世”,横批为“威世重兴”,上下联有点“时代感”,横批却系古老的堂号。堂厅正中为“如德堂”匾额,落款有“共和国岁次庚午孟冬吉旦”及“本支厚谊重建”等字样,左右则镌雕着黄底黑字的老对联:“如祖源远故里昌盛延百世,德泽后裔仁风永继达千秋”,横批“天父赐恩”。除上述永久性对联外,堂厅内各柱及左右也均有红纸贴的临时对联:“仁风义雨贻厥子孙,诗书礼乐绳其祖武”、“春耀匪懈昭假列祖,继序不忘佑启后人”、“潆水前流盛世展英姿,陇山后距文明添新辉”、“家规重训明德惟馨,身范克端绳武昭谋”等,内容多涉及英明先祖与孝顺子孙间的关系,强化宗族或同房同支的认同,歌颂姚村或“如德堂”的地势风水等。堂内右墙上贴有“重修如德堂集资帐目公告”,除集资者名单及所集帐目外,还有一段文字:(如德堂为)“先祖孝十四公创建,历十四世延四百五十寒曝,至共和国庚午之岁,横遭祝融之厄,又过六个春秋,节衣缩食,修建祖所,获旅台子孙支援,三月余劳,基本竣工,1991年2月14日待刻石碑铭记”。意味深长的是集资者固多姚姓,但也有陈、倪、曹、吴、王诸外姓捐款者达数十人之多。他们多系土改后即在此居住者,如倪、曹等姓在姚村已好几代了。他们捐款,主要是因家中万一有事(如“白事”时放置棺木等)没地方可用,现在捐了款,就能与姚姓共用“如德堂”了。
围绕祠堂的宗族活动主要是祭祖。祭祖规模较大、亦较隆重的一年约四次,即春节、清明、七月半和冬至。除岁祭和节祭外,还有“时祭”,如结婚、生子、建房、乔迁等村民生活中一些重要事件,也要祭祖。与祭祀者的亲缘远近关系,宗祠里祭的是远祖,堂屋祭的是父母和祖父母,分支祠堂里祭的则是较近的祖先即房祖。我在姚富云家曾看见一幅“先祖图”,又叫“神主牌”,是在家内堂屋祭祖时悬挂的。姚氏宗祠除置放牌位和祭祖,还部分地用为仓库、存放太公田的收获物和龙灯会的龙头等。
祠堂为族人公产,旧时它还具法人资格,拥有一定的太公田或其它类型的族产如山林树木等。若家有丧事,须先置棺于本房厅堂里,然后再出殡。旧时,棺材可在厅堂存放七天,死者神主牌位以后也要送到堂或厅里排列,此风一直延续至今。
意味深长的还有堂、厅建筑的转用,如姚村文化宫。它很像农村过去的“大队部”和日本农村的“公民馆”。文化宫利用了旧时“慎德堂”的建筑设施,总面积约达1300多平方米。“慎德堂”约建于本世纪20年代,兼做宅院与祠堂,因其雕梁画栋而俗称“花厅”。据说它原是主人为收租方便及举办红白喜事而专门建造的。历经变革及运动,它现已归姚村集体所有,被改造成文化宫,并于1984年开放。
文化宫是姚村各种属性的物态符号及文字(包括“印刷品”)符号集中汇粹之处,这些象征符号反映着不同时代和不同背景的文化遗存及其相互间的复杂关系。花厅大门顶额有“鹿鹤桐椿”(谐音“六合同春”)题材的浮雕,还有横额为“世德流芳”的文字浮雕。花厅柱头上有木雕蝙蝠(谐音“遍福”)。厅内悬挂着传统格调的宫灯,除少数内装灯泡可照明外,不少纯为装饰。这些反映以前“花厅时代”的装饰图案或文字符号现已不大引人注目,但若考虑到姚村民居建筑中类似情形十分普遍且保存完好,也就不宜忽视其现实意义,不宜将其只理解为过去时代的遗留。
文化宫大门口醒目地挂有“中共兰溪市殿山乡党校”、“兰溪市殿山乡成人文化教育中心”、“兰溪市殿山乡姚村科普宣传站”等标志牌。其内墙壁上挂满了各种奖状与匾额,初步统计至少有30余面(种)锦旗、奖状或匾额。文化宫内还有许多临时贴上的标语,诸如“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争取文明户,先进支部,先进个人,跨入文明村”、“抓教育,建班子,鼓实劲,重改革,促发展,保稳定,夺丰收”等,多是政府当前工作话语的复制,有时或是由上级统一下发的。文化宫里高悬的高功率扩音喇叭、挂钟和大批桌椅板凳,不由使人联想到社区政治动员的彻底性。
文化宫里悬挂或张贴的“政法之窗”、“科普园地”、“科技信息剪报栏”等图片和墙报,也很引人注目。至少在名义上,文化宫还可分为“茶室”(老年人吃茶、谈天、看电视或录象的地方)、“棋类室”、“乒乓球室”、“讲座室”、“军事室”(民兵活动场所)、“阅览室”等部分,明显存在一“宫”多用、相互兼顾的情形。作为村民娱乐、休息和社交的中心,60岁以上的老人可到这里免费喝茶,或谈天、打麻将。
经实地考察后,我倾向于认为,姚村的堂、厅类建筑及其社区层面的综合利用,乃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传统。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导致农村社区形貌巨变,传统民具不断流失,生活及生产方式急剧变革的格局下,认真思考如何利用此民间传统以保护社区生活文化的问题,既有时代的紧迫性,又有现实的可能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