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
  作者:赵世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5 | 点击数:35572
 
由于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具备这样的因素,使它在影响力方面超过了其他关于移民祖籍的说法,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形成了关于族群认同的话语霸权,而造就这些因素的背景,又正是上述两条先后出现的族群认同的历史轨迹。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人们对于自身历史的记忆不仅是一种社会的建构,而且是出于面临具体的生活境遇时的需求。当这种历史记忆成为一种社会记忆的时候,人们必须为此创造出可以共享的资源,获得形成社会记忆的契机。
 
注释:
①国内如1933年马长寿的《洪洞迁民的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刊》第3卷第4期,1933年)、郭豫才的《洪洞移民传说之考实》(《禹贡》第7卷第10期,1937年)等,一直到近年来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黄泽岭《移民大迁徙》(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等多书及多篇论文都涉及这个问题;国外如日本濑川昌久《族谱:华南汉族的宗族、风水、移居》(钱杭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牧野巽《中国の移住伝说》(《牧野巽著作集》第5卷,东京:御茶水书房,1985年)等书都有论及。
②首句也有“问我祖先来何处”、“要问老家哪里住”、“问我老家在何处”等等大同小异的异文,末句“老鸹窝”亦多写为“老鹳窝”,一些文人的诗歌中也有“窝称老鹳曾迁客”、“窝名老鹳相传久”之句。“老鸹”即指乌鸦,较好理解;而“鹳”为水鸟,也常夜栖于高树。据说这些鹳鸟生活于附近的汾河,1991年清明节期间还大批飞来,落于第三代大槐树上。参见黄有泉、高胜恩、楚刃:《洪洞大槐树移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2页。承蒙山西大学行龙教授惠赠此书,特致感谢。
③以上参见张玉吉、林中园、张青编:《洪洞古大槐树志》第3、4章,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承蒙山西大学行龙教授惠赠此书,特致感谢。
④李汉英讲述,王春亮搜集整理。临汾地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编:《尧都故事》第1集,临汾日报印刷厂印,1989年,第243页。
⑤参见张玉吉等编:《洪洞古大槐树志》,第58页。
⑥参见张玉吉等编:《洪洞古大槐树志》,第133—136页。
⑦50岁农民张金生讲述,牛安民搜集整理。参见潘玉修、郑玉琢编著:《根在洪洞》,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第228—231页。
⑧申榜讲述,新文搜集整理。参见郑一民、安勇编:《燕王扫北》,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329—333页。
⑨参见张玉吉等编:《洪洞古大槐树志》,第137—138页。
⑩张林讲述,刘潮林搜集整理。郑一民、安勇编:《燕王扫北》,第280—284页。
(11)杨鹤高讲述,张俊青搜集整理。《燕王扫北》,第276—279页。
(12)参见张玉吉等编:《洪洞古大槐树志》,第140—142页。
(13)当我进入大槐树网(http://htdhs.com.cn)时,阅读了来自各省移民后代的来信,其中透露出的信息基本一致,传说故事也雷同。
(14)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15) 莫里斯·哈尔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1、292页。
(16)赵戴文:《洪洞古大槐树志序》,载景大启辑:《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1921年石印本。
(17)以下所引族谱资料,皆见黄泽岭《移民大迁徙》。
(18)该村现属济源市亚桥乡。我们在张家祠堂所见明洪熙元年墓志,应该是相关实物中年代较早的资料之一,其他资料多经后来转抄,说服力有限。
(19)在1999年重修的《张氏家谱》序中,仍然说始祖于洪武三年由山西洪洞迁来。
(20)如文中有“万历十三年清明节”的提法,而当时只作“清明”,不会有“节”字。另此刘氏后人近年曾持族谱赴洪洞与当地的刘氏家谱比对,发现无法将两谱的世系对上,又因其始祖妣姓尹,怀疑其来自洪洞苏堡镇的尹壁。而当地的说法是,此地在清康熙年间曾修建水利工程,引水逼河改道,将原来的师村改为引逼村。再后来因尹氏人多势大,才改称尹壁,那已是其祖先迁移以后很久的事了。关于此大槐树寻根的例子,中央电视台有过专题报道。
(21)参见安介生:《山西移民史》,第312—317页。
(22)乔因羽修,晋朝臣纂:万历(1591)《洪洞县志》卷1《舆地志·城池》。
(23)万历(1591)《洪洞县志》卷1《舆地志·都镇》,第17页上—18页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李琳]中国古代英雄诞生故事与民间叙事传统
下一条: ·[童庆炳]中国叙事文学的起点与开篇
   相关链接
·[吴滔]祖先记忆的再创作:一个运河沿线丝业市镇家族的故事·[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
·[赵宗福]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罗兆均]多重叙事下的侗苗族群历史记忆与地方社会
·[刘英]客家祖先记忆与文化传承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