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族群文化传承

首页民俗与文化族群文化传承

[拉巴次旦]浅谈口头传承形式所延续的藏族文化
  作者:拉巴次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5 | 点击数:14051
 

 

[内容提要]口头传承是代代口耳相传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形成早于文字的出现。以口头传承为形式的藏族文化亦是历经世代而传播至今的口头创作,所以它具有鲜明的传统性特点。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略述以口头传承形式所延续的藏族文化。

  
每一个民族都有她的传统文化,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这些传统文化是依靠口口相传而延续的。各个民族都有其口口相传的信仰、习俗、规章,借助着神话或歌谣的形式,代代传承了他们自己的文化。虽然国外民俗学界近年来基本形成共识,就是不再使用folk literature或oral literature这样的概念,因为literature一词必然要与书写文化发生关联,而代之以oral tradition。笔者暂且不加论述有关“口头传承”和“口头文学”之间的概念区分问题,而是把“口头文学”作为一种“口头传承”的范畴来理解。口头文学是口头传承的文化形式,通常又叫民间文学、口头艺术、口述文学、口语文学,也就是流传在民间的故事、神话、传说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中指出:“口头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藏族口头传承作为一种口耳相传的文化形式,是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本文试图从几个不同的角度略述以口头传承形式所延续的藏族文化。
 
一、以口传为形式的古代藏族“三种教法”(注:笔者很赞同吴健礼先生的“古代吐蕃‘仲”、‘德乌’、‘苯’是当时社会的三种‘教法’,即有神的宗教(苯教),也有人间宗教(故事和谜语)”之说法。详见其文《浅议“仲”、“德乌”、“苯”在古代吐蕃社会中的作用》[J],《西藏研究》1997年第2期,第74—75页。)
 
要探究藏族口头传承的根源,应该从远古说起。虽然不少远古时代的口头传承基本上已经失传,但在藏族的文献资料中或多或少地可以发现这一根源的规律。众所周知,口传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还未形成文字之前,其意味着一种人的话语实践,而且是一种被合法承认的话语权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将他们所了解的知识、经验和信仰提供给下一代。
许多西方学者包括布罗姆菲尔德(Morton W. Bloomfield)和丢恩(Charles W. Dunn)在研究了18世纪之前还不为人所知的古代欧洲诸民族的口头传承之后,得出结论:口头传承的中心概念是智慧。那么,“古代的智慧概念就是早期人文科学的自然宗教。无论其形式是多么离奇,那些神话和故事总是预示了一种规律和合理性的观念”(注:Morton W. Bloomfield and Charles W. Dunn,“The Role of the Poet in Early Societies”,P108. Cambridge: D. S. Brewer, 1989.)。
藏族远古时期口头传承的中心概念无非就是早期人文科学的自然宗教。最有权威的口传人是苯教徒,苯教作为藏族原始的土著宗教,早在38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注:南卡洛布:《藏族远古史》(藏文)[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53页。)。到雍仲苯教(gyung-drung-bon)的创始人敦巴·辛绕弥沃齐生活的时代, 开始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规和教义。作为雍仲苯教徒是宣扬的是一种智慧,他们借助于被神化了的祖师敦巴的权威,向民众宣扬一种信仰雍仲苯教的秩序。认为其创始人敦巴·辛绕弥沃齐是一个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神人,他凭其天赋和魔力,以先知或预言者的身份成为象雄部族的精神领袖,成为神的代言人,成为天和人之间的中介。当时由于智慧这一口传的中心概念,开始形成以口传为形式的“仲”(grung)、“德乌”(ldevu)和“苯”(bon)的“三种教法”:
1、“仲”系藏语,此处是寓言、故事(包括神话)的译音, 为了使群众易于了解雍仲苯教教义而传授《陀罗尼穗》(gzungs-kyi-snye-ma)等神话故事。神话是远古时期产生的一种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间文学,其内容涉及世界的形成、人类的起源,以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自然形成的根源。例如《斯巴形成歌》(注:马学良主编:《藏族文学史》(上册)[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13页。):
 
  问: 答:
  最初斯巴形成时, 最初斯巴形成时,
  天地混合在一起。 天地混合在一起。
  请问谁把天地分? 分开天地是大鹏(注:系藏语“khyung-chen”梵语译作“Garuda”。),
  最初斯巴形成时, 大鹏头上有什么?
  阴阳混合在一起。 最初斯巴形成时,
  请问谁把阴阳分? 阴阳混合在一起。
  分开阴阳是太阳,
  太阳顶上有什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胡立耘]彝族原始性史诗《梅葛》的展演分析
下一条: ·[潘守永]民族博物馆十年:四个亮点,两个缺憾
   相关链接
·[东主才让 还科多杰]藏族题材影视作品中的民俗文化解析·[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
·神话有何用?从神话中探索人类文明起源·《贡嘎日噢》:关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遗产
·朝戈金:重视我们的口头传承·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
·[吕微]母题:他者的言说方式·吴乔 著:《宇宙观与生活世界──花腰傣的亲属制度、信仰体系和口头传承》
·[朱姆沃尔特]口头传承研究方法术语纵谈·专家:重塑牛郎织女传说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民族语言和民族口头传承文学抢救保护工程的重要性·[吕微]现代神话学与经今、古文说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