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皖南皮影的前世今生
  作者:记者 朱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1 | 点击数:5188
 


  “趁着皮影戏还未向当代告别之际,您是否愿意看它最后一眼。”这是印在皖南皮影博物馆馆长何泽华名片上最醒目的一句话。

  何泽华是皖南皮影戏第九代唯一传承人。用自己多年积蓄,他在新年刚刚建成了一家免费民间皮影博物馆。

  然而记者刚到这个博物馆所在的宣城市水东小镇时,问及博物馆所在地,当地群众均摇头表示不知。他们对于过去常看的“老玩意儿”已经不感兴趣,甚至没有多少人知道,何泽华曾卖出1万多件皮影,用收入的70多万元建造了这座代表了他梦想的皖南皮影戏博物馆。

  1

  皮影戏,又叫皮影,属于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有“世界最古老电影”的美誉,而日本等国家更将其称之为“最古老的动画”,曾得到歌德、卓别林等人的盛赞。早在汉代,中国就有了皮影戏,从南宋开始,中国的皮影戏传入东南亚诸国,此后又远播欧美等地。德国柏林博物馆至今还收藏有中国古代的皮影。

  皖南皮影戏又被称为“太平戏”,反映了民间驱邪避灾、祈求太平的美好愿望。何泽华说,皖南皮影戏起源于素有戏剧之乡之称的安徽宣城,它是400年前皖南发生瘟疫时,由湖北移民带入演唱并逐渐发展起来的。皮影戏艺人农忙时种田种地,农闲时就挑着一担皮影戏箱走乡串村演出,主要还是为了养家糊口,演岀形式轻装简便,影人、道具全部装在两口长方形的木箱里,用一根扁担挑着即走,所以当地人也称其为“一担挑的戏”。一台戏只需4个人,大到容纳2000到3000人的稻场,小到农舍的堂屋都能演岀。

  皖南皮影戏以其独特的个性自成体系流派,流传至今已有9代传人,何泽华就是第9代唯一传承人。何泽华的父亲和祖父都曾是很有名气的皮影制作和表演艺人,但何泽华说,皖南皮影戏已不大为外界所关注。

  2

  “以前,逢年过节,以及五谷丰收等喜庆时,人们都会搭台唱上几本皮影戏,很热闹啊,我小时记得很清楚,多的时候,都有几千人坐在台下看戏。”何泽华说:“皖南皮影戏早年在中国南方影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皮影制作技艺更是南方皮影的典型代表。”这位高高瘦瘦的中年男子说到当年皖南皮影戏的辉煌,仍禁不住流露出兴奋。

  “不管怎么说,我的兴趣是一部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要把家族手艺传下去的责任感。”何泽华一脸倔强地说,中国皮影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等所藏的皮影,都有他提供的藏品。

  据何泽华介绍,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大部分艺人被淘汰,皖南皮影戏兴衰更迭;进入90年代后,和其他许多民间艺术一样,受到电影、电视等冲击开始衰微。由于演出市场的萎缩,许多艺人转行另谋生计。进入21世纪后,最年轻的民间影戏艺人年龄也已逾70了,只有零星的影戏班还在艰难地勉强支撑着。

  皖南皮影戏生存发展状况更是每况愈下。当记者提出想要观赏一下皮影戏演出时,何泽华为难地说:“只有给几百块钱的赞助才能找到人演出一次,老艺人也要维持生活啊。”能够表演皖南皮影戏的老艺人都相继谢世,据何泽华介绍,5到10年之内,皖南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人们将只能从录像中回忆这份传统的美好。

  3

  而除了观众市场的萎缩,政策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不重视也是其中一大原因。何泽华说,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头已经批准下来很长时间了,但是经费却一点也没有拿到。

  说起缺乏支持,这个40岁出头却已经皱纹深刻的农民一脸无奈:“其实这些都是咱们中国的好东西,我们真希望政府能重视它,一个演出班子不需要花很多钱就可以养起来。”目前,何泽华正在为皖南皮影戏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据介绍已进入了专家评审阶段。

  何泽华还一心想把在上高中的儿子也培养成皖南皮影戏的传承人:“我想教他学学做皮影,还有表演,但是他跟以前我收过的徒弟一样,根本就不感兴趣。做皮影不但要有耐性,还要能吃苦,现在的年轻人,谁还愿意受这份挣不了钱的罪。”和很多中国其他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一样,如何在年轻一代中培养起新生代,希望依然渺茫。

  何泽华依然为了自己的梦想而苦苦支撑,一间小小的博物馆只能展出一万多件藏品中的冰山一角,他未来的打算是宏大而遥远的:将所有展品全部展出,而不是为了维持现状而再次出卖这些心爱的宝贝。但对于皖南皮影戏的传承,何泽华也坦承只能眼睁睁看着它走向消亡:“抢救和保存一些东西,但是复兴也许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新华社记者 朱青)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01月28日08:28

上一条: ·[郭超]论嫘祖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下一条: ·[高荷红]满族萨满神歌的程式化
   相关链接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
·[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刘先福]作为认同表达的民俗艺术
·[杨志伟]新媒体在罗山皮影戏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
·[马娇娇]执守与嬗变:当代关中地区皮影戏民俗文化研究·[菅丰 雷婷]民俗学艺术论题的转向
·[波丘斯]回归技术:民俗艺术的诠释维度·甘肃渭源:古老“光影”薪火相传
·[王卫华 孙佳丰]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当代传承 ·[吴凤玲]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
·[周全明]生活的艺人与艺人的生活·[黄龙光]民俗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民俗志书写
·中国皮影戏的前世今生·[程波涛]论祝寿图像中民俗与文化的共生现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