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民俗影像

首页民俗学文库民俗影像

从李庄到丽江:一个学者的东巴寻呤
  作者:记者 钟晓晴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2-01 | 点击数:9302
 

  追寻纳西文字的起源

  纪录片《寻吟“东巴”》一开始吟诵经文的东巴,是丽江的东巴,是闫冰他们采访的东巴中会《东巴经》最多的一位,而且懂几句汉语,能和他们比较顺畅地沟通。木跨村的东巴杨阿甲能听懂汉语,也会几句汉语,但对话时需要他的女儿作辅助翻译

  李霖灿惊奇地发现,前往四川西昌一带的纳西族人不会写字,也没有《东巴经》,是迁往丽江的纳西人创造了文字。“看是看得来,念得来,就是写不来。”杨阿甲说,他会的东巴文都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在木里跟老东巴学来的。摄制组在杨阿甲那里证实了李霖灿的发现。

  那么,是什么样的动因使他们产生了创造文字的冲动呢?李霖灿研究发现,东巴文的创造发明与一条南北走向的河流密切相关。东巴文中“水”字和汉语的“水”字极不相同,东巴文中的“水”字从中间分开就是东巴文的“北”和“南”两个字。

  李霖灿苦苦地思考着这两个字构造的缘由。他在散文里记载,有一天清晨,他被万马奔腾的无量河水所惊醒,站在河边,突然明白过来:南北走向的无量河一定是东巴文字的起源地。

  在我国境内,河流普遍为东西走向,南北走向的河流尤其少。可是摄制组查遍了地图资料,始终找不到一条名叫“无量河”的河流。摄制组循着李霖灿的足迹,通过多方打听,从木里年长的纳西族人嘴里听说了一条名叫“通天河”的河流,也就是现在的木里河。

  摄制组迫不及待地来赶往木里河边,正值下午2时左右。“山的倒影和水流几乎成了垂直关系,因为只有南北走向的河流这时才可能出现这一景象。”闫冰告诉记者,眼前的一切让他们立即兴奋起来。通过再三核实,他们终于找到了李霖灿提及的“无量河”。由于片长有限,在木里河边拍摄的镜头没能和观众见面,这成了摄制组成员心中一个小小的遗憾。

  李霖灿简历:1913年生于河南省辉县。1938年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丽江作民族艺术调查。1941年7月受聘于国立中央博物院(当时迁至宜宾李庄),从此开始了他长达近半个世纪(1938年至1983年)的纳西东巴文化研究,代表性论著有《麽些象形文字字典》、《麽些标音文字字典》等。1984年,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之职务上退休。1999年,因病去世。

  [链接]

  《寻吟“东巴”》是宜宾电视台2006年以来,历时前后两年多拍摄制作的。在25分钟的纪录片中,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进行叙述,以李霖灿在抗战背景下对纳西族民风的研究为明线,以讲述纳西民族独特的东巴文化为暗线,使得故事既有国家民族兴衰的宏大背景,同时又表现出专家学者那种保留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感,还展现了神秘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风情。2009年,《寻吟“东巴”》一举夺得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成为民俗影像类的6部获奖作品之一。这也是我省第一次获得这一奖项。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本报记者 钟晓晴)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腾讯 2010年01月29日06:59

上一条: ·湖北土家族纪录片《巴山撒叶嗬》获国际金奖
下一条: ·蒙古族生活的历史影像
   相关链接
·[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寻访“文化小山村”的纳西族歌者
·[杨杰宏]东巴史诗的音乐程式刍析·[杜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东巴文化的当代生态变迁
·纳西·日月之境:祭天法祖的信仰生活·[杨杰宏]纳西族口头传统特征刍论
·纳西族东巴经典国际共享平台建设研究成果发布·创建中的东巴村:文化遗产保护在民间
·“发现云南九十年”名家讲堂开讲·[和少英]浅论藏文化与纳西文化之交汇
·探寻人类文字“活化石”东巴文(图)·[祝勇]西方东巴文化研究鼻祖洛克:中国形象自他扭转?
·[李敏]我国民族古籍传统分类体系概述·[杨杰宏]“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理论视野下的纳西族民俗研究
·[斋藤达次郎]纳西族东巴教神话与蒙古叙事诗·[陈烈]英雄史诗《黑白战争》主题思想的形成
·纳西族“东巴纸”被炒作 真正的传承人被边缘化·[葛芸生]我读《神路图》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