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这些流传在武当山周围汉民族聚居区的长篇民间叙事诗的被发现和部分地被采录下来,以及此前已在鄂西北的另外一些地区、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吴语地区记录下来的一些长篇叙事诗,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史,也改写了中国文学史。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很大的。
此后未久,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陈连山教授便率领他的研究生到吕家河采风,他们被这里的悠久的民歌传统和鲜活的演唱活动所吸引,于是在这个被学界称为“汉族民歌第一村”的山村建立了教学研究基地。他还著文宣传和评价发现吕家河民歌村的学术意义。十年来,他和他的学生每到暑假几乎都要到官山镇所属的吕家河及附近村子里去做民间文学的调查访问、采录搜集,他们在当地发现了许多民歌能手,搜集记录了大量的各类民歌,包括叙事长诗和各种老唱本。他把当地学者李征康搜集记录的和他与学生们搜集记录的长篇民间叙事诗收拢在一起,编为一集,精为校勘,尽其可能地作了注释,改正了许多错别字。他所编纂校勘的这部民间叙事长诗集,汇聚了武当山周围地区、主要是南神道一带众多民间文化精英们吟唱的长篇叙事诗作品集,最近终于脱稿了。他提议要我为这部书写一篇序言。对他的提议,我深感惶恐,虽然我在十多年前造访过官山镇和吕家河,聆听过那些朴素的山民歌手们的忘情的咏唱,也写过一点相关的文字,但毕竟没有用心地研究过。
粗略地浏览《武当山南神道民间叙事诗集》所选的32篇民间叙事诗,其来源和内容是很复杂的,功能也是不同的(吕家河的民众自己有“阳歌”与“阴歌”之分),需要做认真的考辨和研究。就内容和题材而言,既有讲述天地混沌宇宙初创的,咏唱三皇五帝演绎史事传说的,宣传道教或佛教世界观的(大概与张三丰创立的三丰派,主张三教合一,修己利人,崇奉真武有关),更多的则是取材于世俗生活的。据我在演唱现场观察,这些长篇叙事诗,不是文学史上被称为“徒歌”的那种诗歌、亦即没有伴奏只能朗诵的诗歌,而是在一种唱者用小鼓、小罗、小钹等乐器伴奏下吟唱的。在当地作过调查的四川音乐学院的教授蒲亨强说,吕家河的民歌的曲调,是长江流域民间音乐与黄河流域民间音乐风格的奇妙融合,除了一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土著文化外,大都是渊源有自的,要么来自于江南小调,要么来自于中原地区,它们在当地有了几百年的融合和传播历史。在判断文化移动问题时,曲调也许比文本更显示出重要性。我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文本记录稿时,也发现其中许多情节、特别是地名、字句,也依稀透露着它们发生的祖源地的某些信息。如《孟姜女寻夫》中说,孟姜女是“家住江南松江府,华亭县内有家门”;“苏州有个万杞梁”,而这篇长诗的演唱者,官山镇田畈村的范世喜,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武当山范氏口传文学家族研究》课题组徐永安、屈崇丽在《范氏家族调查报告》中认定,“……祖原河南南阳邓州城南乡顺流里刘家桥氏。”范姓家族于清乾隆初年即1736年迁到此地。(《武当山田畈村范氏家族的调查报告——一个口传文学家族》第3页,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年)如此说来,说范世喜所吟唱的这部孟姜女故事的长诗,带有河南南阳或中原文化的印记或影子,也许并非是不可信的吧。这种情况再次提醒我们,我们有理由相信,吕家河以及武当山南神道一带流传的这些叙事长诗,很有可能是当年修建武当山道教宫观时各地民工们从各自的热土带来,而后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口传身授传承至今的。1999年在武当山下召开的那次学术会议上我提出的这个未经充分证实的假设,如今已为当地的一些学者所进行的调查研究证实了。
明朝开国皇帝朱棣夺取政权后,极力推崇真武,扶持武当道教,广建武当道场。自永乐十年(1412年)道录司右正一孙碧云受命勘测设计遇真宫、紫霄宫、五龙宫、南岩宫,7月动工,主体工程于永乐十七年完工,附属工程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完工,前后凡11年,整个工程及后勤役用人员达30万之巨。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工,在工程告竣后,就地落户。(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武当山志》第123页,新华出版社1994年)现在官山镇所在的武当山后山地区,当年承担着武当山宫观生活和工程的物资供应及后勤保障任务。现在的五龙庄、新楼庄,当年就是专为五龙宫、新楼观提供物资并因此而得名的。后山区域还是工匠们轮流修养的地方,故而青楼业在当年一度颇为发达。除了武当山宫观的建设者外,永乐十五年(1417年),朝廷还将犯人王文政等统共550户差送到武当山。五方杂处,移民汇聚,讲故事和唱民歌,成为当时的一种娱乐方式。(据徐永安、屈崇丽主编《武当山田畈村范氏家族调查报告》第11—12页。) 清同治《郧阳府志·风俗》:“旧志谓:陕西之民四,江西之民三,山东河南(河)北之民一,土著之民二;今则四川、江南、山西亦多入籍,亲戚族党,因缘踵至,聚族于斯。语言成为,仍操土音,气尚又各以其俗为俗焉。”大量移民所带来的本土文化,在原本地旷人稀的鄂西北的武当地区,与当地的土著文化相汇聚、相交融,形成了“俗陶秦越之风,人渐江汉之化”的文化风貌和文化特色,而堪为代表的,乃是这些深藏于民间而今依然鲜活地流传在民众口头上的民歌和长诗。
李征康先生在前单枪匹马、陈连山先生在后率领学生,在丹江口的官山镇一带若干山村里所作的调查和搜集记录的这些民间叙事长诗,经过连山的精心编辑校勘,就要正式出版了。它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湖北省民间文学分布图、同样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分布图上的一块大大的空白,也在中国文学史和民间文学史上添加上了浓重的一笔。连山的调查报告式的绪论,以学者的缜密思维和独到见地统领全书,使这本选集闪耀着民间文学学理的光辉。这是我久已期待的。(此文系为陈连山、李征康编《武当山南神道民间叙事诗》写的序言。)
2008年5月25日于北京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2009-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