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杨
他从1958年开始从事民间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如今已走过了近50个年头。近50年的辛勤耕耘,注定会有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收获。
他是一个名人,只要从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他。他热情开朗,富于激情,谦和谨慎,平易近人。和他在一起真正让人体会到什么是如沐春风。
他是一个忙人。近几年来,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身兼数职的柯先生大部分时间在采风、讲课、评审、写作。
这就是柯杨老师给人们的第一印象。
今年对于他来说可谓是双喜临门。6月,他获得了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11月30日,又获得了“山花奖·民间文艺成就奖”。
11月26日早上,记者专门采访了柯杨先生,听他讲述了近50年学术生涯中的一些往事。
因热爱而走入民间
冬日的兰州天气寒冷。26日早上9点,记者准时赶到了兰州大学家属院。按响门铃后,话筒里传出了爽朗的声音,显然柯杨老师已经等着我们呢?果然,我们一下电梯口就看见他在楼道里站着。
记者曾多次来到柯杨老师家,每一次来时他都在电梯口,迎接我们,走时他总要看着我们进入了电梯,才向我们挥手再见。这一细节让我们很有感触,他在潜移默化中给我们上了一堂传统文化课。
柯先生的书房,布置的很有特色,进门左手是“书墙”,一个和墙面差不多大小的书柜,密密麻麻地放满了书,从地板一直排到天花板;右面则是非常时尚的一台电脑,黑色的液晶显示屏端庄凝重,显示屏旁边是扫描仪;书房正中靠近窗户的地方,摆着一个有些落伍了的书桌,书桌上码满了各种资料,让人想起教室里的课桌。
电脑是柯先生工作生活的一个好帮手!撰写文章,浏览网站,发送电子邮件,同在外地工作的家人聊天……看着柯先生家的液晶电脑,我有些惊奇,没有想到“柯老师又换了新武器了”。
我们的话题从柯先生小时候讲起。
柯杨先生的老家在甘肃宁县,但他却从小在兰州长大。小时候,对兰州的太平歌非常痴迷。今天,知道太平歌的人没有几个人了,但是在五六十年代,太平歌是兰州人过年时最为喜欢的节目之一,因此而被人们称之为兰州太平鼓的姊妹花。太平歌是一种植根于兰州方言中的传统民俗活动。元宵佳节前后的夜晚,街头巷尾、村前院落,规模宏大的太平歌歌场到处都是。特别是在市区的南关、东关、隍庙、西关、马坊门、桥门、庙滩子一带更是唱家荟萃,听众好家云集。
这种民俗活动给柯杨老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他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爱好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培养起来的。
1954年他从兰州一中毕业后,考入兰州大学中文系,在曹觉民、匡扶等先生门下学习。1958年毕业后留校从事民间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从此,他和民族民间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1979年到北京师范大学跟随钟敬文先生编写了一年多的教材《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概论》。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 2007-12-10 9:30:0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