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综合钟柏生《董作宾传》(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系史)、《董作宾生平传略》(台北中国上古秦汉学会《傅斯年董作宾先生百岁纪念专刊》)、裘锡圭《董作宾》(《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2] 据江鼎伊《我与歌谣的过去和将来》,《歌谣》周刊第95号,1925年6月14日。
[3] 董作宾《福州民歌第一章》,《歌谣》周刊第88号,1925年4月26日。
[4] 常惠《对于投稿诸君进一解》,《歌谣》周刊第1号,1922年12月17日。
[5] 胡适《歌谣的比较的研究法的一个例》(作于1922年12月3日),《努力》周刊第31期,1922年12月4日。后收入《胡适文存》二集,亚东图书馆1924年11月初版。
[6] [美]汤普森著,郑海等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第497页。
[7] [美]汤普森著,郑海等译,《世界民间故事分类学》,第499页。
[8] 周作人《歌谣》,《晨报》副刊1922年4月13日。《歌谣》周刊第16号(1923年4月29日)转载。《周作人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在收入此文时,编者将《歌谣》周刊转载的时间1923年9月误为写作的时间了。
[9] 《歌谣》周刊创刊号,1922年12月17日。
[10] 这两首歌谣,载《歌谣》周刊第62号——《看见她》专号,1924年10月5日。
[11] Andrew Lang,家斌译,《民歌》,《歌谣》周刊第18、19期,1923年5月13、20日。
[12] 哥登惠塞著,陆德音译,《社会科学史纲》,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第306页。
[13]《常惠君与刘复教授往来之函论歌谣选(61)》,《北大日刊》第256号,1918年11月22日。
[14] 《罗家伦君与刘复教授往来之函》,《北大日刊》第258号,1918年11月25日。
[15] 据王煦华的研究,顾颉刚所辑之吴歌,不是300来首,也不是200来首,当为198首。见《吴歌·吴歌小史》(顾颉刚等辑,王煦华整理,“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本)《前言》,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16] 《关于〈看见她〉的通讯(4)》,《歌谣》周刊第70号,1924年11月30日。
[17] 此处指董作宾根据在《歌谣》周刊上发表的各地歌谣《看见她》而编辑成书的《看见她》一书。此书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歌谣小丛书。出版者:北大歌谣研究会,1924年。共74页。书前有周作人的《弁言》,董作宾的《整理研究的过程》。
[18] 关于《关于〈看见她〉的通讯(4)》,《歌谣》周刊第70号,1924年11月30日。
[19] 杨世清《一首歌谣整理的经过》,《歌谣》周刊第14号,1923年4月15日。
[20] 董作宾《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经过》,《歌谣》周刊第63、64号,1924年10月12、19日。
[21] 所引《看见她》歌谣,均见《歌谣》周刊第62号——《看见她》专号(1),1924年10月5日。
[22] 此语最早出现于周作人《歌谣》周刊《发刊词》。后常惠在《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一文中对此有所改变,说:“歌谣是民俗学中的主要分子。”见《歌谣》周刊第3号,1922年11月31日。
(本文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5月15日出版)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