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摘一
第一章 民俗与民俗学
民俗学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人文学科。民俗学通过探讨民俗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以期对人类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民俗具有悠久的历史,自从中国大地上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中国民俗便与之相伴而生。对于中国民俗的探讨,也经历了一个从民族文化自觉到学科意识自觉的发展过程。在此,探讨中国历史上和民俗学产生以来,关于“民俗”和“民俗学”学科概念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民俗大有裨益。
民俗的概念
民俗的广泛存在对社会和民众的行为发生巨大的规范作用,早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共识。
在我国,对于民俗事象的重视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民俗”一词的出现也较早。在《礼记》、《史记》、《汉书》等著作中,已多次出现过“民俗”这个词语。《礼记·淄衣》说:“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云:“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书传》日:“变民风,化民俗。”此外,《管子·正世》中也提到了“民俗”一词:“料事务,察民俗。”这说明,我国古代虽然还不可能产生民俗学这门学科概念,但作为民俗事象的“民俗”概念已经出现了。不过,“民俗”一词作为专门性学术术语,被我国学术界所使用,却是较为晚近的事情。
纵观我国民俗研究的历程,在传统社会中,“民俗”一词虽较早使用,但相比较而言,其含义与“风”、“风俗”、“民风”、“习俗”、“谣俗”等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指的民俗事象,还没有上升为一种较为自觉的理论高度。就这些不同词语的使用频率而言,似乎“民俗”一词大致经历了一个由“风”而“俗”,由“风俗”而“民俗”的演变过程,只是其含义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而已。
《礼记》说:“礼从宜,事从俗。”这里的“俗”,按孔颖达的解释即为“土俗”。“风”为我国具有很高民俗学价值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义”之一。《毛诗序》对“风”解释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以戒,故日风。”这就是说,当时已经看到,民歌对于社会和时政是有着较大影响作用的。因此,《毛诗序》将“风俗”、“风教”等词语,皆从这种社会事象对于社会治理和规范的作用上,予以解释和界定:“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故正得失,厚人伦,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