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马方玲]江苏民歌《茉莉花》的艺术魅力初探
  作者:马方玲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14 | 点击数:17457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在国际国内的重要活动中几乎都会演奏江苏民歌《茉莉花》。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源于生活,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所选意象突出、鲜明,能使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表现手法一唱三叹,反复回旋,主题集中;以独特的情节,溶注着浓郁的民族性情,古老而又新鲜;体现了当代人们的审美风尚,反映出中国人民善良、真诚的精神特质。 
[关键词]《茉莉花》;生命力;意象;民族性情;精神特质  

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钟爱常常表现为一种对审美的主动的渴望。当渴望的审美条件一旦出现,便会情不自禁地欣赏。 
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交接仪式上,在1999年中葡两国政府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中国军乐队都演奏了江苏民歌《茉莉花》。1997年江泽民访美、1998年克林顿访华、2000年第6届中国艺术节、2001年上海APEC会议以及2004年张艺谋执导的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8分钟文艺表演,以《茉莉花》为基调的音乐都融入了一个个历史瞬间。世界著名歌剧大师、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创作歌剧《图兰朵》时选用了中国民谣《茉莉花》的曲调。美国发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飞行寻找宇宙生命的飞船,搭载许多国家的优美音乐进入太空,《茉莉花》和《梁祝》作为中国的经典名曲入选。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国际国内重要活动中的必奏之歌。小小的一首《茉莉花》竟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它究竟好在哪里?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首歌体现了中国民歌节奏灵活,旋律婉转悠扬、自由而舒缓的特色。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首清香四溢的《茉莉花》。 
 
一、美妙声音:从“草根”到经典 
 
从深厚的土壤中才能长出花朵和森林,从真实的生活中才能找到最美妙的声音。黑格尔在《美学》(第一卷)中指出:“一种使人感到快乐的表现必须显得是自然产生的,而同时却又像是心灵的产品,产生时无须通过自然物产生时所须通过的手段。这种对象之所以使我们欢喜,不是因为它很自然,而是因为它制作得很自然。” 
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这朵享誉世界的《茉莉花》,就是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原团长何仿独具慧眼,在这花的海洋里采摘的。 
然而,这朵乐坛“奇葩”的采撷不是偶然的。1942年,新四军淮南大众剧团来到江苏省六合八百桥镇金牛山麓开展反扫荡宣传。年仅14岁的小文艺兵何仿,从当地民间艺人口中听到了民歌《鲜花调》,后来在《鲜花调》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形成了现在的《茉莉花》。从此,这朵独具“草根文化”特色的民歌走出山乡、田野,走上炫目的现代舞台。 
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是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的文艺创作又何尝不是呢?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正是这首民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二、意象鲜明:清雅幽远华夏味 
   
 “诗”最初都是乐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风土之音,即各地民歌。从这一点来说,民歌和诗应是相通的,即都强调意象。《茉莉花》的意象是鲜明、突出的。 
壮美和优美是美的两种表现形态。有人用两句诗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美:“骏马西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前者是壮美:劲健、雄浑、粗犷、豪放、凝重;后者是优美:飘逸、柔媚、纤巧、婉约、轻快。《茉莉花》所体现的是后者之美,即歌曲旋律的独特韵致、歌词的诗情画意和轻松活泼有趣。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毛巧晖]民俗学与晋学
下一条: ·[刘学智 李路兵]七夕文化源流考论
   相关链接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
·[柴春椿]再现、象征与表现:从功能论解读汉宋间舜帝传说的图像叙事·[陈爱国]蚕桑习俗中的“蚕花”考释:基于蚕虫“生命力”的视角
·[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王加华]中国古代耕织图的图文关系与意义表达
·[甘德志]灵鹊传情·青耕兆喜·[任正]游戏、意象与遗产:竹马文化的多维透视
·[罗瑛]景颇族日月神话的仪式与日常生活实践·[刘玉娟]电子游戏中神话的生命力
·[刘程]论中国古代岩画中的巫术意象·[李婷宜]葫芦与花篮:韩湘子宝卷中的“法宝”意象探赜
·[柯小杰 张沙]嫦娥形象的变迁与中秋节“团圆”意象的构建·荣耀中国节唤醒国民记忆赋予传统中秋佳节数字生命力
·[武振宇 赵瑞萱 刘新宇]山西祁县贾令村古建筑吉祥图案文化意象解读·[米海萍]敦煌文献《韩朋赋》中的民俗文化意象
·[华智亚]热闹与乡村庙会传统的生命力·[李柯]“四大名著”中的筷箸文化
·[徐赣丽]“桃源”景观:被想象和建构的空间·由“中秋”谈传统节日在当今:赋予传统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