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冯骥才:中国申报世界非遗 春节应放在首位
——冯骥才1月8日在国务院参事室、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春节文化论坛”上的发言要点
国务院参事 冯骥才
2010年01月08日17:33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民间生活最大的事。在几千年农耕生活中,人的生活与自然节律一致。年是大自然季节更迭周期之始,也是人们生活的新起点,人生道路的共同节点。人们自然要把对未来的希望、憧憬和热望,通过年俗表达出来。数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创造了一整套极其密集和丰富的年文化。
年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理想的。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道德、价值观和审美的传承载体;它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它是中华文化形象最迷人的体现;它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精神遗产和传统的软实力。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遗。
从文化学角度看,春运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民众心中对年的需求乃至渴望的表现。它象征着春节在人们心中至高的位置。表明春节这一重大遗产今天仍被生机勃勃传承着。反过来,它也体现春节在中国人心中非凡的精神文化份量。
近五年春节作为非遗受到政府和各界的重视。如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假期前调、春晚、取消除夕禁放烟花爆竹等,春节已摆脱淡化的危胁。
我国在世遗的申遗上,建议将春节应放在首位。作为非遗的春节,全民都是传承者。将其推入世遗,可以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保护全民自觉,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民族的四海一家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同时,加强国家与民族的软实力、文化影响力和民族人文形象。
[注: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中国申报世界非遗 春节应放在首位》标题为编者所加]
[原题]“春节文化”的品位提升
张抗抗:号脉“春晚” 警惕官场春节“红包”
——1月8日在国务院参事室、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春节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国务院参事 张抗抗
2010年01月08日17:17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现代社会的娱乐休闲等内容,成为每个人一年辛劳工作的年终盘点、成果展示、亲友之间信息交流沟通互补的机会,也成为新一年希望的起点。节日期间,与家人团聚、去国内国外风景地旅行、参加各种民间民俗文艺活动(看春晚、写春联、扭秧歌、舞龙灯、逛庙会、观花市、元宵灯会、燃放烟花爆竹、书画比赛、看电视电影、听音乐会、观赏戏剧,或在家安静读书修养身心……)各个年龄段的中国国民,均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过年。春节已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多样的文化品质。春节长假是一个健康欢乐的节日,基本满足了各种不同人群在物质、文化、亲情多方面的需求,对拉动内需、扩大经济消费也有短期和长效的良好作用。
民间的传统节日,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度过才是最好的?应当由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国民的物质消费水平来决定,我认为政府不必对此进行宏观规划以及指令性的干预,有适当的引导即可。
以下是我的三点建议:
一、要把民众的安全和尊严,放在“过好春节”的首位。
春节巨大的旅客流动量和目前不尽完善的交通硬件设施局限,这些年来几乎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春节“难民流”现象。那些在旅途中如同蚁群一般蠕动挣扎、缺乏安全感与个人尊严的旅客,与“欢乐祥和的春节”气氛形成极大反差。所以,对于各级政府而言,最重要的职能和职责,是保证长途客运的交通安全、改善春节长假期间的交通运输状况,增设售票网点,杜绝倒票现象,让每个旅客能及时买到车票平安往返、途中能得到平价供应的热水热饭。同时加强警力、维护好各地的治安和市场管理,减少恶性事故……以上种种生命攸关的具体环节,亦是“春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如果能够解决好春运难题,就是对春节最大的贡献。
二、警惕官场与商界,假借春节人情往来之名进行的钱权交易
春节是一个喜庆的民族节日,历史上,“红包”是一种年终奖励方式、是家庭亲友之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然而,近年来,春节“红包”已变成了一种“无所不包”的新魔术,为变相贿赂、钱权交易提供了貌似正当的理由。我们这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正在走向富裕的国家,其中一些先富的人群中,尚有相当一部分缺乏精神文化追求的“贫困人口”。于是春节便成为炫富、摆阔、豪赌、烧钱的一个机会,也成为权钱交易的滋生地。春节的物质化和庸俗化,是春节文化品位下降的主要根源。春节的文化变质,首先从“红包”而始。很多被揭露的腐败案件中,都有春节的“红包“记录,应当引起执政党的高度重视。建议在春节前,在党内开展拒绝“红包”的特别教育。让春节成为一个慈善活动的平台;一个展示爱心的节日、一个清扫积尘后身心轻松的假日,为广大民众做好节日示范。
三、发挥全媒体对“春节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一)把“春晚”办成展示民族优秀文化的大舞台。
中国的春晚已经成为国际上收视率最高、观众最多、规模最大的晚会,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最佳传播渠道。多年来,中国民众在“春晚”中得到了极大的欢乐,成为大众最期待的春节文化生活之一。但近年来“春晚” 吸引力有所减弱,收视率下降。其间原因很多,比如民间的娱乐形式分流、观众欣赏口味分化等等。
建议召集各方专家,对历年的“春晚”加以系统比对和论证,为“春晚”号脉。“春晚”毕竟是一台大众文化节目,不应是某种宣传产品。春晚“政治正确”的大前提,不应当影响节目的娱乐性艺术性的质量。如果连一个善意批评的幽默小品和相声都不能通过审查,“春晚”就会和复杂的现实生活产生疏离与脱节,大众对“春晚”的参与程度也就必然下降。希望“春晚”与时俱进,年年有创意,展现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精神风貌。
(二)以社区春节文化活动为中心,提高民众的参与度。
春节期间,人们不再以单位为中心,而是回归各自的住地。因此,都市的社区文化、乡镇一级的村社文化,应当成为基层政府组织关注的重点。可在社区村社,开展并举办系列文化活动和各种文化赛事。要特别爱护和保护偏僻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的原生态,切切不可为了追求文化产业的经济利润,而破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各类纸质媒体、电视台、以及网络新闻,都应对各类春节文艺活动积极进行报道,以各种喜闻乐见的传媒形式,增加民众对民间文化活动的关注度。
(三)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警觉并剔除那些消极落后低俗的文化糟粕,防止极端狭隘唯我独尊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在走向现代化的开放中国,应当善于吸纳各种优秀文化而不断发展进步。
[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号脉"春晚" 警惕官场春节"红包"》标题为编者所加]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10年01月0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