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可怕的不是外在的变化,而是人从心底开始与传统疏离。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在发展中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对优秀的文化传统抛弃得太快。
●商业的过度开发使我们失去了对文化传统的敬畏感,长此以往,
一个民族必须具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观将会逐渐消退,尤其在多民族的国家,
这种消退将可能引起不安和动荡,后果甚至不堪设想。
朝戈金个子很高,前额宽大,鲜明的蒙古汉子特征。他目光凝聚,话语缓慢,大半生的书斋生涯陶冶了他儒雅的气质。记者注意到,也许因为专业就是研究语言的,朝戈金普通话说得极好,甚至还带着一些北京方言,尽管他在4岁以前还不会说汉语。
直到今天,在内蒙古,朝戈金的名气依然比不上他的父亲——蒙古族著名诗人巴·布林贝赫,传遍草原的《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题歌就是布林贝赫的代表作之一。一个多月前,这位诗人刚刚去世,当记者2009年12月初在北京见到朝戈金时,他脸上还隐约带着悲伤。
年过五十的朝戈金依然精力旺盛,这正是学术研究的黄金年龄。他1986年大学[应为硕士研究生──CFN编辑注]毕业后,逐渐从现代文学的专业转向民俗学,用他的话来说:“现代文学的研究放在30年后也不算晚,但对那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就应该争分夺秒了。”此后,朝戈金沿着祖国边疆,深入各个民族地区,对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有了直观而深入的感受。在专业上,先后在国际民俗学的大本营芬兰、民俗学重镇美国密苏里大学、哈佛大学研修,并追随我国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走过了从书面文学到口头文学、从文学到民俗学的道路,开始用民俗学理论和方法从事史诗演唱文本的研究,广泛参照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他的著作《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获得了中国社科院优秀成果奖,当时还健在的钟敬文先生在为弟子所写的序中写道:“人间世代长相续,事业今人接古人。”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也由于从小受到多民族文化熏陶,朝戈金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和见解。
变化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记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者,您怎样看待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朝戈金:总体上来看普遍受到了现代经济的冲击,但表现的程度不同。在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有丰富的矿藏,在开发过程中居民被迁移,他们世代相传的习俗就随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而荡然无存了。当然,也有一些地方,至今还保存得很好,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人的内心,是精神上的变化。
作为一名研究者,我认为这些变化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人类社会一直在发展,文明和物种一直在进化,关键要看这种变化是朝什么方向的,是一种怎样的变化。在很多民族地区,如果倒退五六十年,你能看到什么?那时的公共设施、交通条件、基本的公共卫生、教育等几乎都是一片空白,经过60年的发展,这些地区的社会已经开始走向了小康,这是最大的变化,是符合民族生存、发展利益的变化,这是我们首先要看到和认识到的。但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在发展中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对优秀的文化传统抛弃得太快。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外在的变化,而是人内心深处发生了变化,人们在心底里开始与传统疏离,而这些传统中有许多是经历无数代人积累下来的价值观、伦理观,它们是我们的精神养分,而现在却渐渐地被我们忘却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文化传播网-中国文化报 2010-0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