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传承人与社区

首页民俗与文化传承人与社区

马背歌王哈扎布
  作者:记者 齐·达日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10-01-08 | 点击数:11348
 

 

  人物简介:哈扎布,1922年4月出生于锡林郭勒盟阿巴嘎诺尔旗达布希勒图苏木一个牧民音乐世家,父亲善于弹奏三弦,母亲是一名民间歌手。受家庭的熏陶,哈扎布自幼喜欢音乐,他15岁拜著名歌手色日格楞梅林为师,18岁拜师阿巴嘎大王的著名歌手特木登学唱蒙古长调。他1952年加入锡林郭勒盟文工团任演员,1953年调入内蒙古歌舞团工作,成为一名专业演员,195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哈扎布的演唱艺术造诣很深,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流派。他的发音方法和演唱技巧是发展民族声乐事业的宝贵财富。长调民歌艺术是蒙古族声乐艺术中的精华,他以独特、精湛的技艺继承和发展了这门艺术,被誉为我国“长调牧歌之王”。

  

  台湾著名诗人席慕蓉曾经写道:“他的歌声横过草原,天上的云忘了移动,地上的风忘了呼吸……”这是1996年席慕蓉拜访哈扎布,听他唱蒙古长调的感受。

  作为中国最富盛名的长调大师,哈扎布也是内蒙古音乐版图上的一座高山。本报记者在哈扎布外甥女苏布德的引领下,寻找平常生活中的哈扎布印象,通过采访电影《马背歌王》导演那音太,揭开了片中原型哈扎布的幕后传奇。

 

  草原之子

  在外甥女苏布德眼里,舅舅哈扎布永远是一位善良、和蔼的老人。12月27日,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家属院门口的一家奶茶馆,苏布德向本报记者谈起哈扎布,眼睛不知不觉有些湿润。

  苏布德说,哈扎布生前最疼爱的就是她这个外甥女。而哈扎布无论在草原,还是来到呼和浩特,最后回到锡林浩特,身上永远保持着牧民本色,给她们这些晚辈的印象最为深刻。在她的记忆当中,哈扎布的家更像是一个“牧民招待所”,往来路过的牧民都喜欢到他家,每当牧民到家里做客,他都特别高兴,不仅端上热气腾腾的奶茶,还乐此不疲地演唱最拿手的蒙古长调。

  即便后来哈扎布名声显赫,上至中央下到地方都来人拜访,还有很多牧民找到他城里的家。苏布德发现,他对谁都热情地接待,不解地问:“乌兰夫主席都说您是‘人民的歌唱家’了,怎么还那么喜欢给牧民唱歌啊?”哈扎布微笑着摇了摇头,回答说:“不管多大的歌唱家,我也是人民的儿子!”

  哈扎布不图名利,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苏布德认为,这跟他的坎坷经历有很大关系。1922年5月11日,哈扎布生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达布希勒图苏木一牧民家庭,父亲名叫鄂温姆,当时在王爷府做轮值的文书。他从小深得父母喜爱,遂取名“哈扎布”,意为“天的恩赐”,6岁就被送到王府读书。12岁那年,他在那达慕大会上同时获得赛马和唱歌两个第一,15岁正式拜师色日格楞梅林学唱歌,从此也开始了他坎坷的人生路途。

  那是1937年,父母相继病逝,少年哈扎布孤苦伶仃,举步维艰。到了17岁,伯父不忍他艰难度日,便做主娶大他16岁的雍仁索为妻。可两年后,像姐姐又像母亲般照顾他的妻子,也病死了。好在期间他找到工作,进王府当了歌手,总算有了些收入。20岁那年,旗王爷同情小歌手哈扎布,又做主给他娶了一个叫玛西的女孩,他不爱这个新娘,又不敢违抗王爷的旨意,只好离家出走,逃婚数年。直到1946年,阿巴嘎旗新政府成立,哈扎布才回去办理了离婚手续。

  这些旧社会的悲惨遭遇,使哈扎布对新社会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1952年锡林郭勒盟文工团成立,他成了第一位舞台艺术歌者,将古老的长调艺术第一次搬上了舞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将蒙古长调唱到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其他国家……但哈扎布始终都没有忘记,他是草原的儿子,人民的儿子!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2010-01-04 16:20

上一条: ·[袁盛勇]延安文人视域中的“民间艺人”
下一条: ·唱大秦腔的小若兰
   相关链接
·[赵甜佃]非遗传承人身份认同政策及实践中的礼俗互动·[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宋嘉琪]坚守本真和顺时而变:传承人在非遗保护中的双重选择
·[李丽丹]喀左“狼外婆”故事诗学探微·[曾榆净 梁莉莉]“看见”多重行动逻辑下的女性传承人
·[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艾晶]优势视角下广西女性非遗传承人发展路径研究
·[阿都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蒙古族“风马”渊源之探·[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艳 张启龙 乔方辉 张统夏]非遗传承人在推动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王晓宇 潘思薇]新疆面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陈岱娜]自我经营、性别与边界:社区语境下的非遗传承人现状探析
·[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王历]非遗实践、传承者在非遗商业化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