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王宪昭]中国北方民族神话人兽婚母题探微
  作者:王宪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1-29 | 点击数:17911
 
人兽婚后来在流传中渐渐消失,只反映在一些习俗之中。如赫哲族人的阿克腾卡氏族成员出猎碰到老虎时常常放下猎具或武器跪在地上叩拜祷告,尊称老虎为“老爷”、“爷爷”并攀到树上避开老虎;鄂伦春、鄂温克族都是称公熊为祖父,称母熊为祖母,等等。由于后来对动物的崇拜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禁忌,如有的民族禁止捕猎、触摸、注视,甚至不准提它的名字,有的还在图腾动物死后还禁止直接说“死”,并有一定的安葬方式,实质上都是“人兽婚”族源意识积淀的结果。
 
二、人兽婚母题的基本类型及叙事构成
 
北方民族流传的人兽婚神话相当丰富。与人兽婚母题一致或相似的叙事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1)某男子与雌性动物或人格化的雌性动物婚配而生某氏族祖先;(2)某女子与雄性动物或人格化的雄性动物结合而生某氏族祖先;(3)某女子梦感或直接触感某动物而生出氏族祖先;(4)某雌性动物生育为或化身为某氏族祖先;(5)某氏族祖先由动物的卵孵化;(6)某女子吞食鸟卵而孕或者某个能变化为动物的男子从体内直接生出人来,等等。诸多类型都在本质上承认人与动物的血缘关系。其中,前三项为直接的人兽婚叙事,后三项为人兽婚的相似母题,从现存资料的数量看,前三项的文本明显多于后者。
人兽婚母题是图腾意识的载体。动物图腾作为一种意象、一种信念或者一种象征,除了借助于某种仪式进行强化之外,最重要的是依靠神话语言进行自由而广泛的交流和传承。无论是将人兽婚判断为深层心理结构的集体无意识,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原始思维共性,北方民族神话所反映的人与兽的婚姻关系都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在表达人类产生问题时,一般需要一个完整的母题链来完成。从母题链的构成看,与人兽婚母题相关联的是生育母题和族的起源母题,若把“生育”看作这个母题链的起点,那么“族源”则是这个母题链的终点,如果失去“人兽婚”这个关键性的中介,这类神话就会失去固有的文化意义。由此,“人兽婚”在本质上反映出早期人类对自身的关注和对本族的关注。客观上说,人类在早期发展阶段会存在人兽混淆的心理,把人的一些特征附加在兽的身上,同样也把兽的行为赋予给人,“万物有灵”信仰的结果导致了人与兽的“通感”。以兽为祖先,不仅仅是就地取材,而且是生产生活中思维与智慧的结晶。值得注意的是,原始人类所选择的与人婚配的“兽”,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动物,而是经过了高度提纯的“抽象物”,或者说,作为婚姻对象的“兽”,是同时兼有“神性”和“人性”的特殊载体,取其“形”而用其“神”,由此看来,编织人兽婚情节非但不是先人们的愚蠢,反而透露出原始人类特有的机智和聪明。
在西北民族中关于人与狼婚姻的神话较多。如狼种起源的神话在古代突厥语诸民族广泛流传。《周书》卷十五《突厥传》记载:“突厥之先,出于索国,在匈奴之北。其部落大人曰阿谤步,兄弟十七人,其一曰伊质泥师都,狼所生也。” 《北史》卷九十九也记录了突厥阿史那氏的族源故事,书中说,阿史那氏为邻国所灭,仅剩下一个十岁男孩,被刖足断臂后弃于草泽之中。结果“有牝狼以肉饵之。及长,与狼交合,遂有孕焉”并“遂生十男。”其中一支就是阿史那氏。哈萨克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古代乌孙人。《史记•大宛传》载:“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于野,乌嗛肉蜚其上,狼往乳之。”《魏书•高车传》也记载:“匈奴单于生二女”小女“下为狼妻而产子。后遂滋繁成国,故其人好引声长歌,又似狼嗥。”这则神话传说虽然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对偶婚时期的事件,但人兽婚的意识却相当浓厚。至于“匈奴”的民族属性问题,研究者一般认为随着民族迁移、融合,大部分匈奴后来融为汉族,但在地域上却反映出西北文化圈突出的人兽婚母题。同样,关于人与狼联姻的故事直至二十世纪中后期还在内蒙古草原的一些地区流传。
东北地区一些民族的先人则选择了“熊”、“虎”等动物。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关于人与熊的婚姻以及赫哲族阿克腾卡氏族起源于女人和虎的结合等神话都表达出典型的人兽婚母题。鄂伦春族《熊的传说》中记载,很久以前,猎人打猎时遇见一头“黑母熊”,遂被熊抓获,熊不但不加伤害,还为之喂食、疗伤,人和熊一起生活,生下一个半人半熊模样的小崽儿,后来猎人逃跑,母熊急追,追赶未果之际,母熊抓起小崽儿一撕两半,一半扔向猎人,一半搂在怀中,随母熊的那半小崽儿至今未变熊样,而随猎人的那半就成了鄂伦春人的祖先。【5】该母题在鄂温克族神话中也极为类似,也是说猎人打猎时被母熊所获,被逼成婚,生小熊,猎人逃跑,母熊将小熊撕成两半,一半成为后来的鄂温克族人。【6】此类情节看似扑朔迷离,好象人与熊的结合完全是熊的意愿,强人所难,显然,这种叙事不是故事的最早形态,而是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认识程度的提高,人的自我意识的增强,人们开始有意回避原生神话中关于人与动物血缘关系的直接表述,从而粉饰了人的“尊严”。但这类神话并没有否认“熊”作为祖先乃至族源的“神圣”,虽然表面上人与熊分别生活在两个不同世界,后来又是人主动与熊分开,但所表述的二者的血缘关系却欲盖弥彰。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王宪昭的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宪昭]试析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洪水神话的叙事艺术
下一条: ·[王宪昭]中国少数民族人类再生型洪水神话探析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邢乐萌]温峤娶妇:“老夫少妻”母题的生成与故事改编规则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
·[谭昭]民间故事非核心母题的叙事逻辑与特点·[孙正国 韩冰雪]“解难题”:中国“命运之子”母题的诗学结构
·[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
·[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