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专著题录

首页民俗学文库专著题录

[英]约翰·伯格:《讲故事的人》
  作者:[英] 约翰·伯格 (John Berger)   译者:翁海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7 | 点击数:22281
 


  作者简介

  约翰·伯格(John Berger),192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944至1 946年在英国军队服役。退役后入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伦敦中央艺术学院学习。940年代后期,伯格以画家身份开始其个人生涯,于伦敦多个画廊举办展览。1948年至1 955年,他以教授绘画为业,并为伦敦著名杂志《新政治家》撰稿,迅速成为英国颇具争议性的艺术批评家。1958年,伯格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我们时代的画家》,讲述一个匈牙利流亡画家的故事。此书揭露的政治秘闻,以及对绘画过程细节的刻画,令读者误以为这是一部纪实作品。迫于“文化自由大会”的压力,出版商在此书上市一个月之后便回收入仓库。之后发表《克莱夫的脚》和《科克的自由》两部小说,展示英国都市生活的疏离和忧郁。1962年,伯格离开英国。1972年,他的电视系列片《观看之道》在BBC播出,同时出版配套的图文册,遂成艺术批评的经典之作。小说G.,一部背景设定于1898年的欧洲的浪漫传奇,为他赢得了布克奖及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此一时期,伯格亦对社会问题颇为关注,这方面的成果是《幸运的人:一个乡村医生的故事》和《第七人:欧洲农业季节工人》,后者引发了世界范围内对于农业季节工人的关注。也因为这本书的写作,伯格选择定居于法国上萨瓦省一个叫昆西的小村庄。1970年代中期以来,他一直住在那里。后来,伯格与让·摩尔合作制作了摄影图文集《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将对摄影理论的探索与对农民生活经验的记录结合在一起。他对单个艺术家的研究最富盛名的是《毕加索的成败》,以及《艺术与革命》,后者的主角乃是苏联异议雕塑家内兹韦斯特尼。在1970年代,伯格与瑞典导演阿兰·坦纳合作了几部电影。由他编剧或合作编剧的电影包括《蝾螈》、《世界的中央》以及《乔纳2000年将满25岁》。进入80年代,伯格创作了“劳动”三部曲,包括《猪猡的大地》、《欧罗巴往事》、《丁香花与旗帜》,展示出欧洲农民在今日经济政治转换过程中所承受的失根状态与经历的城市贫困。他新近创作的小说有《婚礼》、《国王:一个街头故事》,还有一部半自传性作品《我们在此相遇》。伯格还撰写了大量有关摄影、艺术、政治与回忆的散文,展示出宽广的视野和卓越的洞识。这些文章收录于多部文集,较有影响力者包括《看》、《抵抗的群体》、《约定》、《讲故事的人》等。 2008年,伯格凭借小说From A to x再次获得布克奖提名。


约翰·伯格作品:

小说
我们在此相遇|Here is Where We Meet
艺术批评
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
毕加索的成败|The Success and Failure of Picasso
摄影评论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Another Way of Telling
随笔集
讲故事的人|The Storyteller
约定|Keeping A Rendezvous
看|About Looking
抵抗的群体|The Shape of A Pocket


媒体推荐

       约翰·伯格随笔代表作,定居的耕作者和从远方面来的旅者物质的融合辉映,行走成就的无界书写,故事引导的纸间旅行。

  我从不曾想把写作当成一种职业。
  这是一个孤栖独立的行动,练习永远无法积蓄资历。
  幸运的是任何人都可以开始这一行动。
  无论政治的抑或是个人的动机促使我写点什么,一旦笔尖触及纸面,写作便成了赋予经验以意义的奋斗。
  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领地,同时也有其权能的极限。
  而在我看来,写作,却没有自己的领地。
  写作不过是去接近所写经验的行为,正如(但愿)阅读是去接近所写文本的行为一样。

           ——约翰·伯格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董晓萍 等:《北京民间水治 》
下一条: ·云南省编辑组:《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
   相关链接
·[郭俊红]山西聚宝盆传说的文本结构与叙事动力·[梁珊珊]阿凡提故事的历时演绎与情感诗学
·[左怡兵]缀合与分化:《西游记》通天河老鼋故事生成考述·[朱依凡]论靖康故事在明代通俗小说中的衍化
·[周腾]从故事到非遗:苕瓜打金牛传说的地方实践探颐·[周春雨]匠心琢玉:《庄子》中技艺故事的诗性智慧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张芸朵]“幻述木人”:巧匠造人故事的技术想象与诗学意蕴
·[张雨]明代小说“猿猴盗妇”故事的重述与伦理反思·[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张韩]从故事形态学到计算机故事生成实践
·[媛媛]关于中国灰姑娘型故事形成与传播路径的相关思考·[叶冰洁]六朝隋唐“凶宅捉怪”故事的叙事动力
·[姚苏笑]角色功能、故事类型和仪式:《日瓦戈医生》中的民间文学书写·[杨雨秋]都市活态叙事实践的形塑机制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杨佳怡]家庭灵媒故事的代际传承
·[徐金龙 张晓雨]跨媒介叙事:《哪吒》系列动画电影的故事世界建构·[谢亚文]欧美民间故事女性讲述研究谫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