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报纸副刊与民俗文化传播
“报纸作为五四时期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是五四新文化的各种信息集散地和舆论阵地,是知识分子从事思想文化活动的重要舞台。在这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用西方现代知识和价值观,以强大的舆论声势,对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全面的清算,新文化思想启蒙者首先用‘科举’、‘民主’、‘自由’给自己的思想文化找到现代合法性之后,利用新闻传播制造一种新的信息语境和思想文化氛围,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成功应该说是得益于新闻传播的成功。”[15]。同时,报纸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播文化知识,娱乐身心和教育启发等功能。
在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这四个现代报纸基本构件中,副刊是最具有文化内涵的,从而使得报纸内容更加丰富,满足了广大读者对于各类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副刊具有文艺性,要大致具有时代感,趣味性与文采,为读者提供新鲜有趣的知识,注重宣传教育作用。”[16]。著名学者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了传播的“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社会遗产传承”的三功能说。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17]。副刊在现代中国报纸媒介的传播内容构成中被赋予了更广范围上的文化传承功能。
副刊还代表着报纸的文化品位,体现在“更好的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同时围绕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上。”[18]。并且副刊也注重与读者的交流,旨在传播文化知识,发挥其影响力。“而要做到真正地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就要更多地关注现存于世间的各种风俗习尚,简要地说就是民俗文化,它的范围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和风尚事物。”[19]。
民俗文化有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规范着任何集体中所有成员的行为和意识形态,是每个民族文化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同时也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产,在整个民族文化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千百年来,民间民俗文化以一种鲜活的形式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播,从而构成了文化的动态化符号。”[20]。
五、报纸副刊中民俗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民俗文化的四种传播媒介
传播是民俗文化所依赖的很重要的一种运动方式。民俗文化的传播途径多有不同,除了新闻媒介传播外,还可以通过人类自身具有的语言、心理和行为等本能活动为媒介进行,主要有以下四种:
1.口头传播
民俗文化诸事象以语言为媒介达到传播的目的,这类语言就是“口头文学”,包括神话、故事、传说、史诗、歌谣、民间习语等等。这些口头文学经过人们世代传承,作为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并继续在民众中广泛传播。直到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三大民族史诗,便是通过口头的世代传承,完整的保存下来,而且仍然处在不断变化和流传之中。
2.符号传播
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前者主要通过文字的记录和口传文学进行传播,后者则是依靠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自我认识为媒介进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是人们内心潜意识的外化。广泛存在于仪礼信仰、图腾崇拜、巫咒纸符、吉祥图案以及人类自身某些人体动作中,如表情、手势、眼神、肢体动作等,都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所指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着特定的含义和信息。
3.人际传播
体现在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中,如各地定期举办的庙会,过年过节时的相互拜访,传统岁时节日如清明节的扫墓踏青,中秋节的合家团圆,春节的回乡高潮等。在这些各类人群高度聚集的各种场所和空间里,各种民俗事象通过人们之间的交流得以展现,并相对固定下来。
4.组织传播
包括上层统治阶层和各类社会组织、民间结社等。上层统治者会运用行政手段使民俗得到传播和推广,元宵节就是最初由统治者大力提倡,而后成为民众性的狂欢节日。更广泛存在的民间组织也自发地通过自身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各种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民俗的传播和共享,对民俗的形成积淀和传播扩散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报纸副刊中民俗文化传播的特点
1.组织规范性
报纸副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是具有生产媒介商品能力的特定社会组织,本身具有规范的可操作行为和极强的功能性,并且按照组织制定的计划安排来执行,在一种规范的制度下进行,以便达到民俗文化传播的目的。
2.互动交流性
各民族地区境域内的民俗事象可以在报纸版面上刊载并且相互交融,做到了深入互动和广泛交流,促进各地人文民情的交流和相互学习,同时也做到了读者内心和民俗本身的交流认知。读者通过阅读后既可增加知识,又可以展开讨论,充分实现了传者与受者的互动,还可以实现优秀文化和经验的相互吸取借鉴。
3.便捷流行性
民俗文化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在副刊版面上刊出,这就为阅读和保存资料文献提供了方便,不同地区的人们拿到一份报纸,能够迅速地将信息传递给读者。有时会将某种民俗文化加以介绍,成为时下的流行文化。同时也包括对于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予以关注和重点介绍,使之在人们视野和记忆中有回复,或是将其民俗意义扩大化,如近几年清明节的祭奠报道,在报纸版面上占据很大篇幅,有专门做了清明专刊,不仅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活动,还包括了清明出行的路线、踏青等各种信息。其传播之便捷让人叹之。
4.广泛深入性
报纸价格低廉,版面较多且内容丰富,社会受众面广,便于接触各类人群,有利于民俗文化的深入传播以及对这些人群的心理影响渗透,更好的为广大民众服务,普及知识,实现它具有的教育功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穆昭阳的空间 2009-12-26 09:38: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