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小组的第一时段由朝戈金、黎红理主持,陶立璠、裴光雄、武黄孝作了发言,第二时段由格日勒扎布、潘秋贤主持,敖其、阮氏和、陈氏安作了发言。
陶立璠教授(中央民族大学)首先作了发言,其论文《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叙事诗》分析了英雄叙事诗(史诗)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分类,指出创世史诗严格来说不属于史诗的范畴,而属于神话范畴。文章还分析了英雄叙事诗的内容特色和艺术特色,指出部落战争是英雄史诗描写的中心题材,英雄人物是英雄史诗的第一歌颂对象,英雄史诗都展现了广泛的生活画面和揭示妇女的悲剧命运。史诗具有结构宏大、语言华美、韵散兼行的艺术特色。
裴光雄(Bui Quang Hung)是一位目前正在台湾国立成功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的越南学生。他的论文《<生地生水>史诗的神话思维》概括了越南芒族《生地生水》史诗所反应的三方面内容,即上古芒族对宇宙的观念,对人类发展史的观念和文化英雄的观念。虽然天界、明界、幽界的区分明确,但天、人、鬼的关系依然含混不清。史诗中的化生、感生、男女合婚反应了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母系制度社会、父系制度社会的各个阶段。另外,芒族的《生地生水》史诗将文化英雄分为征服自然、发明器具、正邪战争中的领导者等三个类型。
武黄孝(越南社科院文化所)的论文《论西原史诗婚姻与战争之关系》指出战争与婚姻是西原史诗中两个最重要的题材,在《西原史诗宝库》的75篇作品中,有63篇反映战争题材,42篇涉及婚姻问题,33篇反映战争与婚姻之间的关系。婚姻方式的英雄事迹主要体现在抢夺美人与他人妻子、夺回妻子、解救美人并娶为妻子、保护妻子等四个方面。战争与婚姻紧密相连的原因源自类型的要求和本质。
敖其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的发言论文为《苏尼特史诗英雄形象与故事情节的独特性》,她将近年来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地区搜集到的史诗《孤独白驼羔》、《黄花色的蝴蝶》与传统的主体英雄史诗相比较,发现其主要形象不是力大无比的勇士与蟒古斯,而是一种善良、慈祥、向往和平、协助弱者的形象。故事情节也不再是以征战、婚姻为主题,而是着重描写了驼羔的遭遇与母子的情感世界,以及蝴蝶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使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富饶为主线。这是苏尼特史诗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民间叙事故事的养分,使英雄史诗更加趋于故事化倾向。
阮氏和研究员(越南社会科学院南部地区安定发展研究所)的发言为《论当前形势下西原史诗搜集、研究、传授工作之环境》,他主张应该让史诗顺其自然地存在和消失,应该将史诗看作西原居民的一种专业艺术形式并借鉴已有的经验,如越南族(京族)顺化小调、筹歌、从剧、嘲剧、北宁关贺民歌等传统艺术的保护方式,以推进西原史诗的保护和传播工作。
陈氏安研究员(Tran Thi An,越南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发言论文是《论墨侬族史诗作品中的神话、故事烙印》。她着重考察了墨侬族史诗《奥特隆》(ot ndrong)中的神话、故事等因子,并试图一次来确定《奥特隆》的类型所属。
25日上午依然分两个小组进行发言讨论,第一小组的第一时段由Prokong Nimmanahaeminda、阮氏慧主持,吴晓东、张悲、阮光慧作了发言;第二时段由巴孟和、阮芳针主持,格日勒扎布、黎红理、范芳芝作了发言。
吴晓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的发言论文为《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史诗的搜集历程》,文章回顾了作为一门学科到民间搜集口头文学供研究之用,在中国始于1918年,之后经历了战争时期、语言调查与创造文字时期、大跃进时期以及大规模搜集古籍时期等多个搜集阶段。中国南方史诗的搜集便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进行的,第一部南方史诗的出版是在1944年。虽然自学科发轫起搜集的主旨便是为研究之用,但理论与实际操作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关于搜集的标准问题,不同领域的人意见也有一些分歧。不同时期学者们对搜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史诗的搜集日臻完善。
来自越南多乐省文化体育旅游厅的张悲(Truong Bi)作了名为《多乐省埃第族、墨侬族史诗调查、采集工作的若干问题》的发言。他回顾了多年来在西原地区搜集、出版史诗的历程,并提出一些保护西原活形态史诗的建议。
来自嘉莱省博物馆的阮光慧(Nguyen Quang Tue)的发言为《关于在嘉莱省巴拿族、嘉莱族史诗的搜集、编译、研究和普及工作的若干问题》,他指出了史诗工作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比如没有办法应对艺人迅速消失的局面,缺少从事编译工作的嘉莱人与巴拿人,研究成果不够全面与深入,目前出版的史诗也只能提供给少数单位与个人而没能普及大众,未出现诸如影片、绘画等研究成果。希望能在西原地区安排专门负责搜集、研究、普及史诗的工作者。
格日勒扎布(内蒙自治区民委,内蒙少数民族古籍与《格斯尔》征集研究室)在论文发言《蒙古史诗中的日月比附》中指出,将正面人物比附为日月的手法是蒙古史诗中最为普遍的共同艺术与创作原则,是从亘古带来的标签,是艺术创作过程还处在“集体性”阶段,还未从“集体性”过渡到“个体创作”所使然。其渊源在于蒙古人对日月的崇拜,是这一原始信仰的遗风表现。
黎红理研究员(Le Hong Ly,越南社科院文化所)《在林同搜集史诗》的发言回顾了他在西原地区的林同省直接参加史诗搜集工作的过程,指出过去在林同省曾经有麻族、格贺族、朱鲁族以及墨侬族的史诗但至今无人能够完整地记住任何一部史诗的内容了,目前在此地区尚未找到任何一部具体的,可公开发表的史诗。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