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敬儒]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以河北省赵县范庄龙牌会为个案
  作者:李敬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4 | 点击数:10678
 

  ③寻找比较好的沟通方式,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大众传媒的受众,是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任何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层次如何,只要他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的一员。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⑥因此,大众传媒在传播民俗事象时,除了要在选材上下功夫,传播方式也需要经过慎重的选择,要避免生硬的说教性的传播,而是要在形象性、通俗性上下功夫,对于比较难懂的内容,尽量用通俗的语句和完整的画面进行解释。

  在“地球村”日益形成的今天,社会变化不断加剧,大众传播媒介深刻地影响着人民大众的生活。而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下的,民俗文化依然影响着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在外国文化对我国冲击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展示本国本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才能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才能充分保存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现代社会里,离开了大众传媒,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很难开展。今天,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扩布、保护和开发,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介入和作用;而大众传播要达到“传通”,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对内容、角度方式进行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并努力适合受众的心理思维习惯,大众传播和民俗文化关系密切。因此,无论在学理研究还是操作实践层面,都需要把两者加以结合,从民俗文化环境中去开展大众传播活动,从大众传播角度去思考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扩布和推广。(《今传媒》供稿  文/李敬儒 )

  注释

  ① 引自《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页

  ② 引自《新闻与大众传播媒介》,李永健、展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0页

  ③ 引自《民俗学原理》,乌丙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9页

  ④ 引自《民俗传播学》,仲福兰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第451页

  ⑤ 引自《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权玺,载于中国民俗网--民俗研究 2008年4月29日

  ⑥ 引自《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11页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9年12月23日16:07

上一条: ·[方艳]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民俗价值观重构
下一条: ·[穆昭阳]民俗文化在报纸副刊中的传播
   相关链接
·[张勃]振兴传统节日,大众传媒怎么做·[赵洪娟]大众传媒时代民间文学研究模式探原
·[岳永逸 蔡加琪] 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与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
·[叶涛]龙牌会:一个乡村民间信仰组织的当代变迁史·[李小军 童晓玲]商业因素影响下的文化生产
·[叶涛]龙牌会:一个乡村民间信仰组织的当代变迁史·[高丙中 杨伯溆]“媒介与社会丛书”总序
·[盛燕 赵旭东]从“家”到“庙”·[视频]赵县范庄二月二龙牌会
·[岳永逸]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研究及对“民俗”认知的反思·[叶涛]走进“龙牌会”
·[王铭铭]象征的秩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