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寻找比较好的沟通方式,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大众传媒的受众,是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任何人无论其性别、年龄、社会地位、职业、文化层次如何,只要他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便是受众的一员。受众的广泛性,意味着大众传播是以满足社会上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大面积传播活动,也意味着它具有跨阶层、跨群体的广泛社会影响。⑥因此,大众传媒在传播民俗事象时,除了要在选材上下功夫,传播方式也需要经过慎重的选择,要避免生硬的说教性的传播,而是要在形象性、通俗性上下功夫,对于比较难懂的内容,尽量用通俗的语句和完整的画面进行解释。
在“地球村”日益形成的今天,社会变化不断加剧,大众传播媒介深刻地影响着人民大众的生活。而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民俗文化环境下的,民俗文化依然影响着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在外国文化对我国冲击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只有充分展示本国本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才能让世界真正了解我们,才能充分保存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现代社会里,离开了大众传媒,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很难开展。今天,要做好民俗文化的传承和扩布、保护和开发,离不开大众传媒的介入和作用;而大众传播要达到“传通”,实现自己的价值,需要对内容、角度方式进行选择,需要充分考虑并努力适合受众的心理思维习惯,大众传播和民俗文化关系密切。因此,无论在学理研究还是操作实践层面,都需要把两者加以结合,从民俗文化环境中去开展大众传播活动,从大众传播角度去思考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扩布和推广。(《今传媒》供稿 文/李敬儒 )
注释
① 引自《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第1页
② 引自《新闻与大众传播媒介》,李永健、展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0页
③ 引自《民俗学原理》,乌丙安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9页
④ 引自《民俗传播学》,仲福兰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第451页
⑤ 引自《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功能与缺失》权玺,载于中国民俗网--民俗研究 2008年4月29日
⑥ 引自《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111页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级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9年12月23日16: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