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李敬儒]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以河北省赵县范庄龙牌会为个案
  作者:李敬儒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24 | 点击数:10677
 


  一、民俗及其传播的重要性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①

  任何文化都离不开传播,民俗文化也不例外。民俗传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历时性传播,即民俗的传承,另一种是共时性传播,即民俗的扩布。从我国目前民俗传播的状况来看,无论是历时性传播,还是共时性传播,都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深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历时性传播而言,我国许多传统文化面临难以传承下去的问题。从共时性的传播来看,国外的民俗文化对我们冲击也不小。

  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游牧、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民俗传承主要是依靠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在经济、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发生变迁,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丰富,使得传统意义上单纯依靠人际传播的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民俗文化的传播过程,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为民俗传播服务,使民俗传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大众传媒与民俗传播

  大众传媒是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物质载体,传统上指传播范围广大的图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六种传媒,今天的电子传媒则应加上依托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音像出版物等新兴传媒。在狭义上,大众传媒特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四种传媒。②

  当代社会是一个以媒介环境为基础的社会。大众传媒大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带来的信息充满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大众传媒如何与民俗传播嫁接,民俗如何更好地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当今民俗学界不可不考虑的问题,正如乌丙安先生在他的《民俗学原理》中曾经提到的:“民俗信息的‘传’的传统形式正在与现代大众传播的‘传’的形式形成了全面碰撞和微妙的重整嫁接,必然引起民俗学的密切关注。”③

  德国民俗学家保?辛格尔对现代传媒技术与民俗的关系作过论述,他认为,现代技术世界的发达表面上造成了许多不利于民间文化生存的条件,但在现实上现代技术世界的时间感及交通、大众传媒造成的跨越式的空间,以及社会分化的强化,促使民俗活动的节奏加快,为民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涵盖面,使之可以通过互联网的通讯技术传递到超地方的领域中,并为不同社群的认同和联谊提供机会。④

  三、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功能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类似于“龙牌会”这样的涉及民间信仰、民间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发展,已经不能够仅仅依赖传统的口耳相传的人际传播方式,而应在更广阔的社会网络和更复杂的社会层次中,经由大众传播媒介的收集、整理、出版、发行,而得以广泛的传播。

  ⒈大众传媒在民俗传播中的积极功能

  第一,大众传媒表述民俗生活,其媒介特性促进了优秀民俗的传承。大众传播媒介凭借其先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扩大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范围、延长其传承时间、丰富其传承内涵,所起的作用是人际传播所望尘莫及的。⑤范庄“龙牌会”被学者称为中华民族龙崇拜的活化石,而正是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使得发生在河北一个小村庄的民俗活动,可以传播到全中国。

  第二,大众传媒通过报道民俗活动,引起了社会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对优秀民俗传统的关注和重视。

  媒介的报道,可以介绍保护民俗传统的重要性,唤起公众的关注,同时引起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龙牌会”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都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全区域的民间活动。随着大众传媒的介入,如今的“龙牌会”,吸引了大量中外学者前往调研,参与此项活动的来自周边地区的普通民众数量也在逐年增长。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09年12月23日16:07

上一条: ·[方艳]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民俗价值观重构
下一条: ·[穆昭阳]民俗文化在报纸副刊中的传播
   相关链接
·[张勃]振兴传统节日,大众传媒怎么做·[赵洪娟]大众传媒时代民间文学研究模式探原
·[岳永逸 蔡加琪] 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与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赵娜]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市民自来水接受文化小史
·[叶涛]龙牌会:一个乡村民间信仰组织的当代变迁史·[李小军 童晓玲]商业因素影响下的文化生产
·[叶涛]龙牌会:一个乡村民间信仰组织的当代变迁史·[高丙中 杨伯溆]“媒介与社会丛书”总序
·[盛燕 赵旭东]从“家”到“庙”·[视频]赵县范庄二月二龙牌会
·[岳永逸]乡村庙会的政治学:对华北范庄龙牌会的研究及对“民俗”认知的反思·[叶涛]走进“龙牌会”
·[王铭铭]象征的秩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