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申遗与保护

首页民俗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与保护

[诺布旺丹]“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申遗始末
  作者:诺布旺丹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7 | 点击数:10223
 


  春华秋实梦成真

  《格萨(斯)尔》申遗的挫折并没有给课题组成员带来什么精神上的压力,相反,他们重整旗鼓,开始面对即将到来的另一个挑战:申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于有扎实的文本资料基础,这次申报国家级名录很轻松地通过了。大家感觉到,挑战面前以退为进不失为是一种重要的战术。自2005年后,根据《公约》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遗工作做出了调整。这样,直到2008年7月,《格萨(斯)尔》的申遗再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当时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召开了全国申遗动员大会,会议对申报的流程、要求和注意事项等做了说明,并得知此次我国拟申报35个项目。中国艺术研究院张庆善院长说:因为此次教科文组织对会员国申报数量没有限制,因此我国将韩国、印度和日本等作为比照,力争展示我国作为文化大国的风采。2008年9月初,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决定,重组课题组申请《格萨(斯)尔》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民族文学所所长朝戈金教授任课题组组长。民族文学所提供了前期所需要的工作经费,之后课题组向社科院院长基金提出资金申请,院领导对此极为关心,很快划拨了所需经费,这样课题组迅即展开了申遗的文案准备工作。此次申遗工作与四年前相比又有新的变化,第一,申请文本内容和字数减少了但要求更高了;第二,将申遗项目一分为二,分成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项目两种。第三,此次教科文组织不限制会员国的申遗项目数量,但一旦失去此次机会就还要等上数年。针对这一要求,课题组将原来的申报名称改为“格萨(斯)尔史诗传统”(Gesar Epic Tradition),决定申报“代表作名录”,并且决定中文文案先由大家分头撰写,英文文本由巴莫曲布嫫教授负责起草,尹虎彬教授和李连荣博士统稿汉文文本,大家对文本进行精心雕琢,做到文字优美,表达精准,内容全面,力求实现一次性审议通过。另外,对视频文件也作了一些修改,根据需要将原来反映濒危情况的内容予以删减。文化部要求在9月29日午夜前之前将所有申报材料交到负责申遗工作的文化部外联局和中国非遗产保护中心。29日晚7点所有的文件准备工作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朝戈金所长也拖着病中的身体,来到现场对中英文文本进行最后的审定。晚8时许,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圆满完成。朝所长高兴地请所有课题组成员去吃晚餐,同时派人分头将文本材料连夜送到外联局和非遗中心。10月中旬,中国艺术研究院和非遗保护中心共同召开了专家委员会会议,对申报的项目进行了逐个审议。在会议上,专家委员会对“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的文本材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提出,项目名称是否可以改为“《格萨(斯)尔》史诗”而不是“格萨(斯)尔史诗传统”。但鉴于课题组强调的是史诗这一口头叙事传统而非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故课题组坚持认为申报项目名称不宜使用书名号。另外,祁庆富教授提出,应该明确《格萨(斯)尔》的归属问题,明确表示《格萨(斯)尔》起源于藏族地区,后来流传到蒙古族、土族等地区,以免引起理解上的误差。在此次会议上,张庆善院长激动地说,“这次我们一定要把《格(斯)萨尔》推出去,争取申报成功,否则我们无法向蒙藏地区的老百姓交代!”

  2008年10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给“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申遗项目联络人诺布旺丹博士发来信函,提出了申请文本尚需补充材料的要求。函中提出,在申请表格的第一款第四项“遗产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中提到:《格萨(斯)尔》除了中国以外的巴基斯坦的巴尔蒂斯坦、印度的拉达克、不丹、外蒙古,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国家和地区也有传播,请说明境外传播的具体分布范围和存在方式等。11月底文化部外联局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主持召开第二次申遗工作会议,在会议上对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各项目修改意见一一做了研究和补充修改。随后我们提出的补充意见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

  2009年1月8日,诺布旺丹再次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函,信中说:


  诺布旺丹博士:

  中国递交的“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报告及附件于2008年12月10日已经收悉,现正在受理中。

  它将传给政府间委员会设立的附属机构进行审议,该机构将于2009年5月11-15日举行封闭性会议,稍后你将被告知他们的意见。政府间委员会根据该附属机构的意见将在2009年9月28日-10月2日举行的第四次会议上决定是否将其列入名录。

  请接收我崇高的敬意

  非物质文化遗产部主任 塞斯里-杜崴勒

 

  令人振奋的消息终于传来了。2009年6月初,诺布旺丹收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设立的附属机构的审议意见,具体如下:


  决议草案xxxx 提名00204号委员会:

  关于对中国提名的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做如下描述:

  1、中国西北部的藏族、蒙古族和土族社区中共同流传的《格萨(斯)尔》故事,由一代代艺人杰出的口头艺术才华以韵散兼行的方式用串珠结构讲述着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完成人间使命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在藏族地区,史诗艺人辅以服饰、道具(例如帽子和铜镜等)说唱。蒙古族史诗艺人则多是师徒相传,演唱时多使用马头琴或四胡伴奏,融汇了好来宝及本子故事的说书风格。史诗的演唱伴随着诸如烟祭、默想、入神等独特的仪式实践植入社区的宗教和日常生活中,如在诞生礼上演唱格萨尔王从天国降生的段落。众多的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不仅作为传统的一份子成为乡村社区的娱乐方式,而且对听众起着传授历史、宗教、习俗、道德和科学的作用。格萨尔唐卡和藏戏等的产生和发展,又不断强化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历史连续感。

  2、兹有提名文件00204号的“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符合代表作名录的条件,决议如下:

  1) 详细描述了“格萨(斯)尔史诗传统”一代又一代传播的情况,同时该遗产对若干个少数民族社区赋予了身份的认同感和延续。

  2) “格萨(斯)尔史诗传统”进入代表作名录将有助于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促进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3) 在提名中描述了为加强史诗学习和演述的文化空间的保护所要采取的包括着眼于研究和传播方面的措施。

  4) 认为社区民众自愿、自由参与了此次提名的过程。

  5) 本遗产被列入了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管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格萨(斯)尔史诗传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申遗的基调基本已定,接下来就等候最后的佳音了。

  2009年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0周年前夕,新华社传来喜讯,9月26-28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的“格萨(斯)尔史诗传统”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次会议上,来自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经过为期三天的讨论,确定了全球76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我国占25项。至此,我国政府及有关机构、专家学者历时五年协调各方力量、精心准备文案、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以及社会各界一直广泛关注的“格萨(斯)尔史诗传统”申遗工作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答案。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2009-12-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藏戏和《格萨尔》史诗申遗成功 列入世界非遗名录
下一条: ·[陈勤建]民间传说中的风物保护
   相关链接
·[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王艳]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格萨尔史诗编译与研究的人民性话语
·[何城禁]南方多民族格萨尔同题故事的角色设置及其结构功能·[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
·[何城禁]多民族《格萨尔》文本的演进脉络及其故事形态·[罗文敏]组材: 集与散——《伊利亚特》与 《格萨尔》的情节结构
·[宁梅]藏族“鲁母化生型”神话的大传统传承·[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
·“中国史诗传统”展在阿拉木图开幕,涉及中国20多个民族·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格萨尔文库》出版发布及捐赠仪式在京举办
·《格萨尔》史诗藏译汉名词术语进入规范化阶段·[乌·纳钦]史诗演述的常态与非常态:作为语境的前事件及其阐析
·[孙正国]20世纪后期中希神话比较研究之批评·[丹珍草]《格萨尔》文本的多样性流变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2018中国青海《格萨尔》史诗系列活动在青海成功举办·[尹虎彬]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
·[陈安强]羌族的史诗传统及其演述人论述·“三大史诗”保护成果公布 搜集整理工作基本完成(CCTV-13 新闻直播间,2018年5月26日)
·我国著名格斯尔奇吕日甫大师逝世·[伦珠旺姆]《格萨尔》圆光艺人才智的图像文本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