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刘成荣]瞽史、音乐与《左传》口传说
  作者:刘成荣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6 | 点击数:12000
 
 
二、瞽矇职能考察
 
  “瞽史”不但是分属“瞽”和“史”两类,而且之间的差别很大。我们并不否认瞽或者乐师具有传播史事的职能,而是强调瞽或者乐师在这种职能上的局限性。我们非但不能将瞽作为整个乐师体系的代名词,而且还应该区分他在早期和晚期的职能乃至于地位的差别。从《左传》中的材料来看,瞽的功能是很单一的,而且也比较明确。先秦典籍对包括瞽在内的早期乐官体系,也有十分清楚的区分。《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录的大司乐,既是一个庞大的乐舞机构,同时又是一个掌管教育的机构。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机构中各个成员的具体分工与职能。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部门人员的身份差异很大,他们或表演,或教授,或者集二者于一身。接受教育的有国子、瞽矇、视瞭,三者学习的内容和教授的对象都不相同。就国子而言,他们主要是接受乐舞的训练,这只是整个教育内容中的一部分,并没有如有些研究者所说的那样重要。盲人只有三种,即大师、小师、瞽矇,共计306人。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大体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从教学到表演,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他们除了演奏之外,还有讽诵的工作。如瞽矇,其任务是“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在整个大司乐的机构中,似乎只有这三者有歌诵的任务,其余诸人包括国子,都只是或演奏、或舞蹈而已。瞽者讽诵的内容有六诗,即“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另外还有“世系”。郑司农曰: “世莫系,谓帝系,诸侯卿大夫世本之属是也。小史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系,述其德行。瞽矇主诵诗,并诵世系,以戒劝人君也。故《国语》曰:‘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昏焉,以休惧其动。’”《左传》襄公十五年,就记录了卫国这样一件事情:“卫献公戒孙文子,宁惠子食。……使大师歌《巧言》之卒章,大师辞。师曹请为之。初,公有嬖妾,使师曹诲之琴,师曹鞭之。公怒,鞭师曹三百。故师曹欲歌之,以怒孙子,以报公也。公使歌之,遂诵之。”在这里,师曹就是以宫廷乐师身份出现的。
虽然瞽矇也有讽诵的职能,但他们的讽诵主要是出于表演,是以仪式性的形式存在着的,与史官所记录的内容用于国家典藏截然不同。职能的分工,决定了瞽矇对于历史内容的叙述是有选择性的,当然也不可能是全面完整的。这种讽诵在瞽矇的整个表演程序中并不重要,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娱乐场上的陪衬。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春秋时期瞽矇甚至乐师的地位已经十分低下了,甚至沦为列国在外交上往返赠送的礼品。如:
 
  郑人赂晋侯以师悝、师觸、师蠲,广车、 车淳十五乘,甲兵备;歌钟二肆,及其镈、磐;女乐二八。(襄公十一年)
  (郑人欲以赂换取居宋国之盗)纳赂于宋,以马四十乘与师筏、师惠。……师惠过宋朝,将私焉。其相曰:“嘲也”。惠曰:“无人焉。”相曰:“朝也。何故无人?”惠曰:“必无人焉。若犹有人,岂其以千乘之相易淫乐之矇?必无人焉故也。”(襄公十五年)
显然这时候的乐师已经沦为倡优的地步了,师惠的不满也无法改变整个乐师的衰败命运。在整个乐师阶层没落的时代,即便我们承认他们能够传诵诗史,我们也不能将他们传诵的内容作为历史的主体。从这种意义上讲,后人所谓的春秋瞽史口传之说,并不属实。
 
三、瞽矇与音乐的关系
 
  音乐对于上古社会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从先秦典籍中我们发现古人无事不用乐,音乐构成了先民生活的底色,也是他们的生存状态。关于音乐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诸如模仿说、游戏说、性本能说、中国儒家传统的情动说、劳动说等。杨华将“乐”划分成巫祭之乐和民乡之乐两种文化趋向[5](p.11),他认为,巫祭歌舞来源于原始先民生产生活内容的民间俗乐,“中国古代的乐舞乃至所有的文化艺术就是在原始巫祝文化(巫史文化)时期氤氲弥漫和顶礼膜拜的神秘气氛中得以成长、成熟并传承、发展的。”[5](p.37)他强调了在音乐的产生发展过程中宗教、巫觋的重要地位,但在他所描述的上古音乐的文化体系中,我们却找不到瞽矇的位置,然而,瞽矇与音乐的关系密切却是无可怀疑,众多先秦典籍的记载,都在显示着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瞽者在音乐体系中到底承担了怎样的任务?他们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瞽者很早就与音乐结缘了。
  瞽者之所以成为音乐工作者,很大程度是受时代发展程度影响的。这种影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社会生存能力的限制。早期社会还不足以有一个福利系统来保障这个弱势群体的生存,瞽者在失明之后对于音乐较之常人更为敏感,成为乐官是他们很自然的选择。《汉书·艺文志》:“六国之君,魏文侯最为好古,孝文时,得其乐人窦公,献其书,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乐章》也。”颜师古曰:“桓谭《新论》云:窦公年百八十岁,两目皆盲。文帝奇之,问曰:何因至此?对曰:臣年十三失明,父母哀其不及众技,教鼓琴;臣导引,无所服饵。”二是文字记录手段的限制。早期历史乃至于事件的记录,在文字之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口传和结绳记事的过程。瞽者便具有更多的优势承担了记录的使命。他们的记录方式是背诵,是采用一种音乐话语的方式来背诵。或者正是这种诵的方式促进了音乐的繁荣。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虎彬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周郢]民国时期的泰山“国山”之议
下一条: ·[毛巧晖]民俗学与晋学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赵洪娟]大众传媒时代民间文学研究模式探原
·[高志明]寻访德昂族口传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朱凌飞 胡为佳]从“文本”到“本文”的田野阐释
·[徐俊六]景颇族口传史诗“目瑙斋瓦”吟唱初探·[王倩]作为图像的神话
·[屈永仙]傣族口头传统文类及其传承者·[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井口淳子]中国北方农村的口传文化·[李恒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存续与传承
·[刘跃进]走进上古神话历史·[央吉卓玛]取法民间: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抄写
·[郭建勋]口传、记忆与书写:对民间信仰流变过程的又一解释·[杰克·古迪]口传、书写和文化社会
·[徐刚]先秦时代的口传与学术传承·[朝戈金]“多长算是长”:论史诗的长度问题
·蒙古族音乐口传性研究获金钟奖理论评论奖银奖·为有声语言和口传文化编纂“数字大典”
·“《格斯(萨)尔》与口传史诗国际研讨会”综述·[黄晓娟]论口传文学的精神生态与审美语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