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
→
民俗学文库
→
译著译文
[杰伊·梅克林]论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民俗共享与国民认同
作者:
杰伊·梅克林
译者:
宋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12-16 | 点击数:21730
[概要]经过20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发展,民俗与文化的“共享”因素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民俗研究与文化研究在理论与研究方法上已经汇聚于同一范式之下。两个领域已具备相互理解、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而这种合作在身份认同等问题上对多元社会中和平公正的生活理念与实践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俗 文化 文化共享 多元文化
继续浏览:
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尹虎彬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
[周越]“做宗教”的模式
下一条: ·
[约翰·伯格]讲故事的人
相关链接
·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
·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
[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
[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
·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
·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
·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
·
[朱婉尚婕 胡燕]吉祥文化视域下男欢女喜的变迁与重构
·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
·
[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
·
[周霖]审美与具身性体验:德昂族水鼓舞传承发展的身体实践研究
·
[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
[郑天琦]“屯留大叶茶道”习俗及其价值初探
·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
·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
·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
/
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
┃
合作网站
┃
友情链接
┃
版权与免责申明
┃
网上民俗学
┃
会员中心
┃
学会会员
┃
会费缴纳
┃
2024年会专区
┃
移动端
┃
本网导航
┃
旧版回顾
主办:
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